形态之“动”研究
序言 | 第1-14页 |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形态之“动”的研究追述 | 第11-12页 |
三、本文的创新、研究方法及结构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性质分析——说理 | 第14-21页 |
一、“形态”释义 | 第14-16页 |
(一) “形态”的质 | 第14-15页 |
(二) “形态”的美 | 第15-16页 |
二、“动”的认知 | 第16-18页 |
(一) “动”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 “动”的意境 | 第17-18页 |
三、“形态之动”的功用 | 第18-21页 |
(一) 关联感受变化 | 第19页 |
(二) 能动适应变化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规律分析——寻本 | 第21-44页 |
一、形态之“动”内张力 | 第21-33页 |
(一) “点动”造势 | 第21-26页 |
(二) “线动”变姿 | 第26-30页 |
(三) “面动”凸美 | 第30-33页 |
二、形态之“动”外因素 | 第33-44页 |
(一) 时间“助动” | 第34-36页 |
(二) 外力“强动” | 第36-38页 |
(三) 光变“映动” | 第38-41页 |
(四) 错觉“奇动” | 第41-44页 |
第三部分 关系分析——求利 | 第44-55页 |
一、新时代人的需要 | 第44-49页 |
(一) 人的行为与“动” | 第44-47页 |
(二) 人的观念与“动” | 第47-49页 |
二、高科技社会的需要 | 第49-52页 |
(一) 社会信息化与“动” | 第49-51页 |
(二) 社会能量体与“动” | 第51-52页 |
三、跨领域设计的需要 | 第52-55页 |
(一) 设计者思维与“动” | 第52-53页 |
(二) 设计者实践与“动”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注释 | 第57-5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