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3页 |
第一章 样地概况与实验方法 | 第13-21页 |
·调查点与取样点概况 | 第13-15页 |
·实验方法 | 第15-20页 |
·白骨壤传粉生物学研究 | 第15页 |
·人工辅助措施 | 第15页 |
·白骨壤虫媒系统观察 | 第15页 |
·广西北海大冠沙白骨壤繁殖物候观察 | 第15-16页 |
·白骨壤虫害研究 | 第16页 |
·白骨壤果实产量评估 | 第16-17页 |
·白骨壤果实(榄钱)采摘量与销售量的社会调查 | 第17页 |
·白骨壤繁殖体受控环境培养研究 | 第17-19页 |
·白骨壤果实品质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19页 |
·一股有机物的测定 | 第19页 |
·氨基酸测定 | 第19-20页 |
·果(种)形特征的分析 | 第20页 |
·土壤肥力分析 | 第20页 |
·统计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1-74页 |
·白骨壤繁殖生态学研究 | 第21-63页 |
·白骨壤传粉生物学的研究 | 第21-24页 |
·白骨壤繁殖器官概况 | 第21页 |
·白骨壤传粉媒介的野外观察 | 第21-22页 |
·不同措施对白骨壤授粉成功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 第22-24页 |
·广西北海大冠沙白骨壤种群繁殖物候研究 | 第24-28页 |
·不同繁殖单元的物候相比较 | 第24-26页 |
·北海大冠沙白骨壤繁殖物候相动态变化规律 | 第26-28页 |
·株间物候相动态变化规律 | 第28页 |
·白骨壤的虫害与虫害对白骨壤繁殖的影响及生态效应 | 第28-33页 |
·叶部虫害 | 第28-31页 |
·花部虫害 | 第31页 |
·果部虫害 | 第31-33页 |
·白骨壤果实产量调查评估 | 第33-41页 |
·同一气候环境下不同样方的果实产量与土壤化学成份的相关分析 | 第34-36页 |
·不同白骨壤种群果实产量调查比较 | 第36-38页 |
·讨论与建议 | 第38-41页 |
·白骨壤果实(榄钱)产销量的社会调查 | 第41-43页 |
·北海大冠沙榄钱采摘量社会调查 | 第41-42页 |
·北海市区榄钱销售量社会调查 | 第42-43页 |
·白骨壤果(种)形特征分析 | 第43-53页 |
·不同生境(种群)的果形因子与果重的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 | 第44-48页 |
·白骨壤果形因子和果重的偏相关分析及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48-51页 |
·不同生境白骨壤果形的聚类分析(Q-型聚类) | 第51-52页 |
·白骨壤果形大小差异原因分析与讨论 | 第52-53页 |
·白骨壤繁殖体受控环境培养研究 | 第53-63页 |
·沙培下不同盐度与光处理对白骨壤繁殖体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53-59页 |
·沙培下白骨壤幼苗对不同盐度的生理反应 | 第59页 |
·水培下白骨壤繁殖体的萌根与幼苗生长 | 第59-63页 |
·白骨壤果实品质分析 | 第63-74页 |
·不同生境与处理方法的果实含水率比较 | 第63-64页 |
·一般有机物组分含量比较分析 | 第64-69页 |
·可溶性总糖含量比较分析 | 第65-67页 |
·淀粉含量比较分析 | 第67页 |
·粗纤维含量比较分析 | 第67页 |
·粗脂肪含量比较分析 | 第67-68页 |
·单宁含量比较分析 | 第68-69页 |
·果实氨基酸的比较分析与组分含量变化 | 第69-72页 |
·鲜果肉(种子)氨基酸组分分配特点 | 第69-71页 |
·煮熟果肉氨基酸组分分配特点 | 第71-72页 |
·讨论 | 第72-74页 |
·果肉与果皮化学组分分配对策分析 | 第72页 |
·高可溶性糖低纤维等特点对群落营养循环的影响 | 第72-73页 |
·煮浸处理对白骨壤果实化学组成变化的影响 | 第73页 |
·白骨壤果实的利用前景 | 第73-74页 |
第三章 结论 | 第74-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图版 | 第85-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