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 第1-23页 |
·植物病原菌一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cc)的概述 | 第9-10页 |
·Xcc的分类地位 | 第9页 |
·Xcc的形态和特征 | 第9页 |
·Xcc引起的侵染过程及症状 | 第9-10页 |
·Xcc基因组的分析 | 第10页 |
·植物病原菌致病因子研究 | 第10-13页 |
·依赖于Ⅲ型分泌系统(TTSS)的效应物 | 第10-11页 |
·胞外酶 | 第11-12页 |
·多糖 | 第12页 |
·毒素 | 第12-13页 |
·生长激素 | 第13页 |
·胞外多糖(EPS)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胞外多糖的结构 | 第13-14页 |
·胞外多糖的理化性能 | 第14页 |
·胞外多糖的应用 | 第14页 |
·胞外多糖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 | 第14-17页 |
·胞外多糖与致病性 | 第17-18页 |
·panD基因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大肠杆菌中panD基因功能研究 | 第18-21页 |
·棒状杆菌中panD功能研究 | 第21页 |
·结核分支杆菌中panD功能研究 | 第21页 |
·茄青枯甲单胞茵中panD功能研究 | 第21页 |
·本工作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4页 |
·材料 | 第23-27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3页 |
·培养基及生长条件 | 第23-25页 |
·抗生素及其贮存、使用浓度 | 第25页 |
·溶液与缓冲液 | 第25-27页 |
·方法 | 第27-34页 |
·常规PCR反应 | 第27-28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8页 |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28-29页 |
·细菌总DNA的提取 | 第29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29-30页 |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 第30页 |
·DNA连接 | 第30页 |
·DNA的电脉冲转化 | 第30-31页 |
·三亲本接合 | 第31-32页 |
·突变体的功能互补 | 第32页 |
·胞外多糖的检测 | 第32页 |
·胞外酶的检测 | 第32-33页 |
·致病性试验 | 第33页 |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曲线的绘制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4-49页 |
·Xcc中存在一个编码蛋白与大肠杆菌PanD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的基因 | 第34-35页 |
·panD突变体的获得 | 第35页 |
·XC2380 Tn5gusA5插入突变体121C07与其转录下游基因XC2379的关系 | 第35-36页 |
·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36-38页 |
·突变体在MMX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检测 | 第38-40页 |
·平板检测 | 第38-39页 |
·摇瓶培养绘制生长曲线 | 第39-40页 |
·突变体的致病性实验 | 第40页 |
·突变体的EPS产量检测 | 第40-41页 |
·EPS的平板检测 | 第40-41页 |
·EPS的摇瓶发酵检测 | 第41页 |
·突变体的胞外酶检测 | 第41-44页 |
·胞外蛋白酶 | 第41-42页 |
·胞外纤维素酶 | 第42页 |
·胞外淀粉酶 | 第42-43页 |
·细胞分泌物胞外酶活性检测 | 第43-44页 |
·突变体耐盐性检测 | 第44-49页 |
·平板检测 | 第44-45页 |
·摇瓶培养绘制生长曲线 | 第45-4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9-51页 |
·Xcc中存在不同于大肠杆菌的泛酸生物合成途径 | 第49页 |
·Xcc中panD基因与致病相关 | 第49-50页 |
·Xcc中panD基因与Xcc细胞耐盐性有关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附表一 | 第58-59页 |
附表二 | 第59-60页 |
附表三 | 第60页 |
附表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