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研究缘起与课题来源 | 第8-9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 ·研究沿革 | 第10-11页 |
| ·当代中国学者对公民不服从的研究 | 第11-12页 |
| ·当代西方学者对公民不服从的研究 | 第12-15页 |
| ·公民不服从的概念 | 第12-14页 |
| ·公民不服从的特征 | 第14-15页 |
| ·公民不服从的正当性 | 第15页 |
| ·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公民不服从的产生 | 第17-21页 |
| ·法治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统一 | 第17-18页 |
| ·法治体现形式正义 | 第17页 |
| ·法治包含实质正义 | 第17-18页 |
| ·法律使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相分离成为可能 | 第18-19页 |
| ·正义天然是法律 | 第18页 |
| ·法律并非天然是正义 | 第18-19页 |
| ·法律的滞后性 | 第18页 |
| ·法律的抽象性 | 第18页 |
| ·法律的制度性虚伪 | 第18-19页 |
| ·法律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冲突带来的反应:公民不服从 | 第19-21页 |
| ·对待恶法的态度 | 第19页 |
| ·选择实质正义:公民不服从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公民不服从的正当性 | 第21-28页 |
| ·正当性问题的提出 | 第21-23页 |
| ·正当性的理念 | 第21页 |
| ·正当性的正当化 | 第21-23页 |
| ·正当化观念的决定性 | 第21-22页 |
| ·正当性论证的非普遍性 | 第22页 |
| ·正当化结果的非决定性 | 第22页 |
| ·正当化的相对性 | 第22-23页 |
| ·正义原则的合理性及其确证 | 第23-25页 |
| ·正义的基本属性 | 第23-24页 |
| ·正义的行为属性 | 第23-24页 |
| ·正义的应得属性 | 第24页 |
| ·正义原则的根本问题 | 第24-25页 |
| ·正义原则的确立 | 第25页 |
| ·公民不服从正当性理论辨析 | 第25-28页 |
| ·关于公民不服从正当性的争论 | 第25-26页 |
| ·恶法非法 | 第25-26页 |
| ·恶法的可承受程度 | 第26页 |
| ·公民不服从的正当性 | 第26-28页 |
| ·自然责任说 | 第26页 |
| ·义务说 | 第26-27页 |
| ·违法说 | 第27页 |
| ·法律瑕疵说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正义的自然责任:推进正义制度 | 第28-34页 |
| ·罗尔斯论公民不服从 | 第28-30页 |
| ·罗尔斯对“公民不服从”的界定 | 第28页 |
| ·罗尔斯对“公民不服从”的正当性证明 | 第28-29页 |
| ·不正义的明显性 | 第28-29页 |
| ·合法手段的无效性 | 第29页 |
| ·不服从行为的可控性 | 第29页 |
| ·罗尔斯论“公民不服从”的功能 | 第29-30页 |
| ·“公民不服从”促进社会稳定 | 第29-30页 |
| ·“公民不服从”凝聚正义共识 | 第30页 |
| ·公民不服从的自然责任原则 | 第30-34页 |
| ·从“公平游戏原则”向“自然责任原则”的转变 | 第30-31页 |
| ·“自然责任原则”的含义 | 第31-34页 |
| ·某些法律违背正义的共识 | 第32页 |
| ·维护正义是公民的责任 | 第32-34页 |
| 第五章 公民不服从对正义制度的推进 | 第34-39页 |
| ·正义制度的推进 | 第34-35页 |
| ·正义制度的建立 | 第34页 |
| ·正义制度的维护 | 第34-35页 |
| ·法治秩序 | 第34-35页 |
| ·支持正义制度的责任 | 第35页 |
| ·“公民不服从”包含遵守形式正义的内核 | 第35-37页 |
| ·“公民不服从”服从秩序与权威 | 第35-36页 |
| ·公民不服从的前提 | 第36-37页 |
| ·公民不服从促进实质正义的增进 | 第37-39页 |
| ·“公民不服从”服从内在的道德判断 | 第37页 |
| ·对多数统治规则的个人合理性的补充 | 第37-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