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章 联邦数据库理论的发展现状 | 第11-25页 |
2.1 联邦数据库简介 | 第11-12页 |
2.2 联邦数据库的分类 | 第12-14页 |
2.2.1 紧耦合数据集成方法与紧耦合型FDBS | 第13页 |
2.2.2 松耦合数据集成方法与松耦合型FDBS | 第13-14页 |
2.2.3 两种集成方法的适用条件 | 第14页 |
2.3 联邦数据库的特征 | 第14-16页 |
2.3.1 分布性 | 第14-15页 |
2.3.2 异质性 | 第15页 |
2.3.3 独立性 | 第15-16页 |
2.3.4 透明性 | 第16页 |
2.4 联邦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 第16-20页 |
2.4.1 联邦数据库体系结构中处理器介绍 | 第17-18页 |
2.4.2 联邦数据库体系结构的五层模式 | 第18-20页 |
2.5 联邦数据库系统研究的核心问题 | 第20-23页 |
2.5.1 模式集成 | 第20-21页 |
2.5.2 联邦查询处理 | 第21-22页 |
2.5.3 联邦事务管理 | 第22页 |
2.5.4 存取控制和安全性 | 第22-23页 |
2.6 数据互操作的方法比较 | 第23-25页 |
2.6.1 联邦数据库系统 | 第23页 |
2.6.2 中间件模式 | 第23页 |
2.6.3 数据仓库 | 第23页 |
2.6.4 三种方式的比较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实现联邦数据库系统的关键部件 | 第25-33页 |
3.1 联合数据库系统 | 第25页 |
3.2 联合数据库系统关键部件的设计 | 第25-33页 |
3.2.1 联合服务器 | 第26页 |
3.2.2 联合数据库 | 第26页 |
3.2.3 查询优化器 | 第26-28页 |
3.2.4 包装器和包装器模块 | 第28-29页 |
3.2.5 服务器定义和服务器选项 | 第29-30页 |
3.2.6 用户映射 | 第30页 |
3.2.7 昵称和昵称列选项 | 第30-31页 |
3.2.8 数据类型映射和函数映射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联邦数据库技术中的数据流 | 第33-41页 |
4.1 联邦数据库中查询处理的典型流程 | 第33-34页 |
4.2 过程的控制流——注册、初始化、查询规则、查询执行 | 第34-41页 |
4.2.1 注册控制流 | 第34-37页 |
4.2.2 初始化控制流 | 第37-38页 |
4.2.3 查询规划的控制流 | 第38-39页 |
4.2.4 执行查询的控制流 | 第39-41页 |
第五章 联邦数据库关键部件的开发 | 第41-51页 |
5.1 包装器的开发 | 第41-45页 |
5.1.1 完成基本联合查询的步骤 | 第41页 |
5.1.2 包装器模块 | 第41-43页 |
5.1.3 将数据源添加至联合系统的过程 | 第43-44页 |
5.1.4 联合系统的查询处理 | 第44-45页 |
5.1.5 联合系统的查询执行 | 第45页 |
5.2 设计相应数据源的包装器 | 第45-49页 |
5.2.1 确定数据源特征 | 第45-47页 |
5.2.2 将数据源映射到联合系统 | 第47-49页 |
5.3 使用包装器类开发包装器 | 第49-51页 |
5.3.1 开发包装器的典型过程 | 第49页 |
5.3.2 开发包装器时通常执行的步骤 | 第49-51页 |
第六章 实验实现两个异构数据库的互操作 | 第51-58页 |
6.1 实验的设计说明 | 第51-53页 |
6.1.1 实验目的 | 第51页 |
6.1.2 实验平台与实验数据 | 第51-53页 |
6.1.3 实验的主要内容 | 第53页 |
6.2 实验过程 | 第53-56页 |
6.3 实验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与科研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