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虚拟现实的的特点和构成 | 第8-10页 |
·虚拟现实的涵义及其特征 | 第8-9页 |
·虚拟现实的结构和分类 | 第9-10页 |
·虚拟现实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虚拟现实的发展 | 第10-11页 |
·国内虚拟现实的发展 | 第11-13页 |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及其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热轧生产线的主要设备功能简介 | 第15-26页 |
·热带钢连轧机生产工艺流程 | 第15-16页 |
·概述 | 第15页 |
·生产工艺流程 | 第15-16页 |
·加热炉区设备 | 第16-19页 |
·概述 | 第16页 |
·辊道 | 第16页 |
·推钢机 | 第16-17页 |
·托出机 | 第17页 |
·步进式加热炉及步进梁传动 | 第17-19页 |
·粗轧区设备 | 第19-23页 |
·概述 | 第19页 |
·粗轧机侧导板 | 第19-20页 |
·VSB大立辊破磷机 | 第20页 |
·R1(二辊粗轧机) | 第20-21页 |
·R2(四辊可逆轧机) | 第21-22页 |
·R3和R4(四辊粗轧机) | 第22页 |
·E2(立辊轧机) | 第22页 |
·E3、E4(立辊轧机) | 第22-23页 |
·精轧区设备 | 第23页 |
·地下卷取机 | 第23-25页 |
·自动打捆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虚拟现实三维建模技术 | 第26-47页 |
·建模的方法 | 第26-30页 |
·PC上的两种不同的桌面虚拟现实系统 | 第26-28页 |
·虚拟现实中建模方法的发展及其分类 | 第28-30页 |
·真实感图形的生成与绘制 | 第30-34页 |
·消隐 | 第30-31页 |
·消隐算法 | 第31-32页 |
·明暗(光亮度) | 第32页 |
·光照模型 | 第32-33页 |
·光线跟踪算法 | 第33页 |
·纹理映射 | 第33-34页 |
·多细节层次模型的生成和绘制 | 第34-37页 |
·典型的LOD算法 | 第35-36页 |
·细节层次的产生 | 第36-37页 |
·细节层次的选取 | 第37页 |
·细节层次的切换 | 第37页 |
·主流三维软件的比较 | 第37-43页 |
·Maya | 第37-38页 |
·Alias | 第38-39页 |
·Softimage/3D | 第39-40页 |
·LightWave | 第40-41页 |
·3DS MAX | 第41-43页 |
·三维建模的基本方法 | 第43-45页 |
·多边形建模(Polygon) | 第43-44页 |
·NURBS建模 | 第44页 |
·细分曲面技术(Subdision Surface) | 第44页 |
·表面(Surface)建模方式 | 第44-45页 |
·Plugins(插件)建模方式 | 第45页 |
·总结 | 第45页 |
·三维动画创作过程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三维建模技术及其在轧制设备建模过程中的应用 | 第47-67页 |
·概述 | 第47-48页 |
·3DMAX建模工具 | 第48-66页 |
·3DMAX二维模型的创建和修改 | 第48-56页 |
·3DMAX创建复合物体 | 第56-60页 |
·3DMAX的优化 | 第60-64页 |
·摄像机的选择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虚拟漫游系统的实现 | 第67-82页 |
·概述 | 第67页 |
·场景模型的建立 | 第67-72页 |
·创建加热炉区 | 第67-69页 |
·创建粗轧区 | 第69页 |
·建立精轧区 | 第69-70页 |
·卷取机和翻转机的建立 | 第70-71页 |
·虚拟场景的制作规范 | 第71-72页 |
·Web3D技术选择 | 第72-76页 |
·选择标准 | 第72-73页 |
·主流Web3D技术介绍和比较 | 第73-76页 |
·比较与结论 | 第76页 |
·利用cult3D生成网络文件 | 第76-80页 |
·cult3D的组成 | 第76-77页 |
·制作cult3D文件主要步骤 | 第77-78页 |
·Cult3D与Java的结合 | 第78-79页 |
·漫游系统 | 第79-80页 |
·模型在场景变换和远程传送中的快速生成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本文总结 | 第82页 |
·进一步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