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6页 |
第一章 生丝抱合性能检测及其评价综述 | 第16-32页 |
·抱合力的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丝与丝摩擦(日本式) | 第16页 |
·钢针摩擦(意大利式) | 第16-17页 |
·Duplan 摩擦板 | 第17页 |
·国内外生丝抱合力性能评价方法 | 第17-19页 |
·日本、韩国和我国生丝抱合性能评价方法 | 第17页 |
·欧洲生丝抱合性能评价方法 | 第17-18页 |
·客观评定生丝抱合性能方法 | 第18-19页 |
·抱合性能的检测、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2页 |
·抱合性能检测仪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国内外短纤维纱线,化纤长丝及其织物的测试仪器的特点与发展 | 第22-24页 |
·国外纺织测试仪器的特点与发展 | 第22-24页 |
·国产纺织测试仪器现状 | 第24页 |
·生丝检验仪器的发展状况 | 第24-29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9-32页 |
第二章 抱合性能测量方法 | 第32-44页 |
·生丝抱合力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生丝抱合力的形成 | 第32-33页 |
·影响生丝抱合力的因素 | 第33-34页 |
·生丝结构参数与抱合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39页 |
·生丝抱合性能在织造加工和丝织物质量中的作用 | 第39-41页 |
·丝胶的摩擦磨损机理 | 第41-42页 |
·抱合性能测量方法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摩擦方式和摩擦刀 | 第44-58页 |
·摩擦方式选择 | 第44-49页 |
·织造中经丝承受的摩擦负荷特征 | 第44-45页 |
·主要摩擦负荷分析 | 第45-48页 |
·选用的摩擦方式 | 第48-49页 |
·刀片磨损机理 | 第49-51页 |
·摩擦刀往复机构设计 | 第51-52页 |
·摩擦刀往复运动时丝条受力分析 | 第52-56页 |
·摩擦刀往复移动速度选择 | 第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第四章 丝条循环摩擦装置 | 第58-75页 |
·丝条循环摩擦装置的结构 | 第58页 |
·丝条循环运动机构设计 | 第58-61页 |
·电动机带动导丝杆 A 作顺时针转动 | 第59-60页 |
·导丝杆 A 和 B 同时由电动机带动 | 第60-61页 |
·导丝杆结构 | 第61-62页 |
·导丝杆传动方式 | 第62页 |
·初张力的确定 | 第62页 |
·导丝杆材料选择 | 第62页 |
·丝条循环摩擦装置上丝条的张力分布 | 第62-64页 |
·导丝杆传动丝条的有效性分析 | 第64-67页 |
·运动丝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67-73页 |
·导丝杆B 和定位导轮3 之间丝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67-70页 |
·导丝杆 A、B 间丝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70-73页 |
·结语 | 第73-75页 |
第五章 基于虚拟仪器的生丝抱合性能自动检测分析系统 | 第75-88页 |
·虚拟仪器平台 | 第75-79页 |
·虚拟仪器 | 第76-78页 |
·虚拟仪器的构成 | 第78-79页 |
·数据采集卡与计算机的接口设计 | 第79-82页 |
·系统软件设计 | 第82-85页 |
·虚拟仪器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 | 第82-83页 |
·I/O 接口驱动程序(NI-DAQ) | 第83-84页 |
·系统软件设计 | 第84-85页 |
·结语 | 第85-88页 |
第六章 抱合性能的客观评价量化方法及传感器选择 | 第88-104页 |
·抱合力客观评价量化方法 | 第88-93页 |
·传感器选择 | 第93-95页 |
·电容传感器检测细度 | 第93页 |
·线阵CCD 检测细度 | 第93-94页 |
·光电检测器检测细度 | 第94-95页 |
·摩擦过程中丝条直径变化与抱合性能的关系 | 第95-98页 |
·摩擦条件对生丝直径的影响 | 第98-100页 |
·生丝直径变化与抱合次数相关性分析 | 第100-102页 |
·结语 | 第102-10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104-105页 |
·本文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3页 |
发表论文 | 第113-114页 |
附录 | 第114-125页 |
详细摘要 | 第12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