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6页 |
| 符号说明 | 第6-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 1.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细菌抗砷特性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1.1.1 细菌抗砷研究的回顾与现状 | 第12-14页 |
| 1.1.1.1 革兰氏阴性菌抗砷基因 | 第13页 |
| 1.1.1.2 革兰氏阳性菌抗砷基因 | 第13-14页 |
| 1.1.2 细菌抗砷基因的抗砷机制 | 第14-15页 |
| 1.1.2.1 抗砷调节基因arsR、arsD | 第14-15页 |
| 1.1.2.2 抗砷结构基因arsA、arsB、arsC | 第15页 |
| 1.2 生物冶金现状与前景 | 第15-17页 |
| 1.3 浸矿用微生物 | 第17-18页 |
| 1.4 喜温硫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 1.4.1 喜温硫杆菌的特性 | 第18页 |
| 1.4.2 喜温硫杆菌的遗传背景分析 | 第18-22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33页 |
| 2.1 菌株和质粒 | 第22页 |
| 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22-24页 |
| 2.2.1 LB培养基 | 第22-23页 |
| 2.2.2 Starky-S~0培养基(10x) | 第23页 |
| 2.2.3 Starky-S~0培养基(1x) | 第23页 |
| 2.2.4 Starky-Na_2S_2O_3固体培养基 | 第23页 |
| 2.2.5 大肠杆菌-喜温硫杆菌接合培养基及菌体洗涤液 | 第23页 |
| 2.2.6 培养条件 | 第23页 |
| 2.2.7 抗生素使用浓度 | 第23-24页 |
| 2.2.8 菌种保藏 | 第24页 |
| 2.3 质粒的提取与纯化 | 第24-27页 |
| 2.3.1 质粒的碱式抽提(大提) | 第24-26页 |
| 2.3.2 质粒的碱式抽提(快提) | 第26页 |
| 2.3.3 试剂盒提取质粒 | 第26-27页 |
| 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7-28页 |
| 2.4.1 电泳缓冲液: Tris-醋酸缓冲液(TAE) | 第27页 |
| 2.4.2 凝胶中琼脂糖含量与分离范围 | 第27-28页 |
| 2.5 DNA浓度、纯度和 DNA分子量的测定 | 第28页 |
| 2.6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技术 | 第28页 |
| 2.7 连接 | 第28页 |
| 2.8 质粒 DNA的转化 | 第28-29页 |
| 2.9 试剂盒回收琼脂糖凝胶电泳的DNA | 第29-30页 |
| 2.10 重组菌IPTG的诱导表达 | 第30页 |
| 2.11 接合转移 | 第30-31页 |
| 2.11.1 供体菌及受体菌的准备 | 第30页 |
| 2.11.2 大肠杆菌与喜温硫杆菌的接合 | 第30页 |
| 2.11.3 接合转移子的鉴定 | 第30-31页 |
| 2.11.3.1 提取质粒鉴定 | 第30-31页 |
| 2.11.3.2 反向接合转移鉴定 | 第31页 |
| 2.12 质粒稳定性测定 | 第31页 |
| 2.13 抗砷基因的表达 | 第31-33页 |
| 2.13.1 抗砷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31页 |
| 2.13.2 抗砷基因在喜温硫杆菌中的表达 | 第31-33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5页 |
| 3.1 抗砷质粒pSDRA3、pSDRA4的构建及特性 | 第33-35页 |
| 3.1.1 抗砷质粒pSDRA3、pSDRA4的构建 | 第33-34页 |
| 3.1.2 重组抗砷质粒的限制性酶切分析 | 第34-35页 |
| 3.2 重组质粒上的抗砷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35页 |
| 3.3 抗砷质粒pSDRA3、pSDRA4在大肠杆菌和喜温硫杆菌之间的接合转移 | 第35-39页 |
| 3.3.1 抗砷质粒pSDRA3、pSDRA4转化大肠杆菌SM10 | 第36页 |
| 3.3.2 质粒 pSDRA3、pSDRA4从大肠杆菌到喜温硫杆菌之间的接合转移 | 第36-38页 |
| 3.3.3 质粒从喜温硫杆菌反向转移到大肠杆菌中 | 第38-39页 |
| 3.4 重组质粒上的抗砷基因在喜温硫杆菌中的表达 | 第39-43页 |
| 3.5 质粒的稳定性 | 第43页 |
| 3.6 讨论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被接受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