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果实风味物质的组成及其遗传特性的研究
| 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8页 |
| 英文缩略词 | 第18-19页 |
| 引言 | 第19-45页 |
| 1 风味物质的分析方法 | 第19-23页 |
| ·香味物质的分析 | 第19-22页 |
| ·样品制备 | 第20页 |
| ·提取 | 第20-21页 |
| ·分离、定量 | 第21页 |
| ·定性、鉴定 | 第21-22页 |
| ·糖酸组分分析 | 第22-23页 |
| ·毛细管电泳在糖类分析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毛细管电泳在有机酸分析中的应用 | 第23页 |
| 2. 风味物质的代谢 | 第23-33页 |
| ·香味物质的代谢 | 第23-28页 |
| ·以单糖、糖苷为前体 | 第23-24页 |
| ·以氨基酸为前体 | 第24-25页 |
| ·以脂肪酸为前体 | 第25-26页 |
| ·以羟基酸为前体 | 第26-27页 |
| ·酯类的香气前体及其生物合成 | 第27-28页 |
| ·糖的代谢 | 第28-30页 |
| ·蔗糖代谢 | 第28-29页 |
| ·山梨醇代谢 | 第29-30页 |
| ·己糖代谢 | 第30页 |
| ·有机酸代谢 | 第30-33页 |
| ·柠檬酸代谢 | 第30-32页 |
| ·苹果酸代谢 | 第32-33页 |
| 3 风味物质的组成 | 第33-42页 |
| ·香味物质 | 第33-39页 |
| ·杏香味物质 | 第34页 |
| ·桃香味物质 | 第34-35页 |
| ·苹果香味物质 | 第35页 |
| ·葡萄芳香物质成分 | 第35-36页 |
| ·猕猴桃果实芳香物质成分 | 第36-37页 |
| ·柑桔果实芳香物质成分 | 第37页 |
| ·其他果实芳香物质成分 | 第37-39页 |
| ·糖类组成 | 第39页 |
| ·糖组分 | 第39页 |
| ·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组分的变化 | 第39页 |
| ·有机酸组成 | 第39-42页 |
| ·有机酸组分 | 第39-41页 |
| ·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组分的变化 | 第41-42页 |
| 4 风味物质的遗传 | 第42-43页 |
| ·香味物质的遗传 | 第42-43页 |
| ·糖的遗传 | 第43页 |
| ·有机酸的遗传 | 第43页 |
| 5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43-45页 |
| 第一章 杏香味物质的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 第45-5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 ·材料 | 第45页 |
| ·样品制备 | 第45-46页 |
| ·蒸馏萃取法 | 第45-46页 |
| ·溶剂萃取法 | 第46页 |
| ·固相微萃取法 | 第46页 |
| ·同时蒸馏萃取法 | 第46页 |
| ·分析条件 | 第46页 |
| ·香味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第46-4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 ·水蒸气蒸馏-萃取法与溶剂萃取法的比较 | 第47-50页 |
| ·固相微萃取法与同时蒸馏-萃取法的比较 | 第50-55页 |
| ·固相微萃取法 | 第50页 |
| ·同时蒸馏-萃取法 | 第50-51页 |
| ·特征香气成分 | 第51-55页 |
| 3 讨论 | 第55-57页 |
| 第二章 杏品种间风味物质的组成研究 | 第57-6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 ·材料 | 第57-58页 |
| ·方法 | 第58-59页 |
| ·香气成分的提取 | 第58页 |
| ·糖酸组分的提取 | 第58页 |
| ·香味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58页 |
| ·糖组分的 CE 分析 | 第58页 |
| ·有机酸组分的 CE 分析 | 第58页 |
| ·糖酸成分的定性定量 | 第58-59页 |
| ·果实风味鉴评 | 第5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 ·香味成分 | 第59-61页 |
| ·新世纪杏的香气成分 | 第60页 |
| ·红丰杏的香气成分 | 第60-61页 |
| ·相同香气成分 | 第61页 |
| ·杏品种间果实的糖类组成 | 第61页 |
| ·杏品种间果实的有机酸组成 | 第61-62页 |
| ·糖酸组成与果实风味的关系 | 第62-63页 |
| 3 讨论 | 第63-65页 |
| ·关于杏品种香气成分 | 第63-64页 |
| ·关于杏品种间的糖酸组成 | 第64页 |
| ·关于糖酸比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 第64-65页 |
| 第三章 杏果实发育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 | 第65-7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页 |
| ·材料 | 第65页 |
| ·方法 | 第6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3页 |
| ·香味成分的变化 | 第65-70页 |
| ·不同发育时期的香味成分 | 第66-67页 |
| ·不同发育时期香味成分的变化 | 第67-70页 |
| ·糖组分的变化 | 第70-71页 |
| ·有机酸组分的变化 | 第71-72页 |
| ·不同发育时期的糖酸比 | 第72-73页 |
| 3 讨论 | 第73-76页 |
| ·关于杏香气成分的变化 | 第73-74页 |
| ·关于糖酸组分的变化 | 第74-75页 |
| ·关于糖酸比的变化 | 第75-76页 |
| 第四章 杏杂交 F1 群体风味物质的遗传研究 | 第76-8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 ·材料 | 第76页 |
| ·方法 | 第76-77页 |
| ·香味物质及糖酸组分的提取与定性定量分析 | 第76页 |
| ·香气成分及糖酸组分的遗传分析 | 第76-7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0页 |
| ·香味成分的遗传 | 第77-79页 |
| ·双亲共有、后代中未出现分离的香味成分的遗传 | 第77-78页 |
| ·双亲共有、后代中出现分离的香味成分的遗传 | 第78页 |
| ·双亲之一具有的香味成分的遗传 | 第78-79页 |
| ·有机酸及糖的遗传 | 第79-80页 |
| 3 讨论 | 第80-82页 |
| ·关于香味成分的遗传 | 第80-81页 |
| ·关于糖酸成分的遗传 | 第81-82页 |
| 结论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101页 |
| 图版 | 第101-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