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论 | 第1-32页 |
1.1 饱和砂土动本构模型的研究 | 第11-15页 |
1.2 饱和砂土动孔压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饱和砂土动强度与液化的研究 | 第16-19页 |
1.4 土体动力反应分析的研究 | 第19-27页 |
1.4.1 动力作用下土体应力应变的真实过程 | 第19-20页 |
1.4.2 土体动力反应过程分析的实用方法 | 第20-22页 |
1.4.3 对土体动力反应过程分析方法的讨论 | 第22-25页 |
1.4.4 土体动力反应过程模拟与分析的合理思路与方法 | 第25-26页 |
1.4.5 土体动力反应过程分析合理思路与方法对研究提出的要求 | 第26-27页 |
1.5 本文研究的任务及基本思路 | 第27-32页 |
2 饱和砂土物态变化与有效应力的关系 | 第32-116页 |
2.1 试验方案 | 第32-43页 |
2.1.1 试样初始干密度控制 | 第32-33页 |
2.1.2 试样固结 | 第33页 |
2.1.3 试样选择 | 第33页 |
2.1.4 试验方案 | 第33-42页 |
2.1.5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2.2 往返球应力作用下饱和砂土变形特性 | 第43-61页 |
2.2.1 体应变ε_(vp)、轴应变ε_(1p)、偏应变ε_(sp)过程曲线与变形特征 | 第44-45页 |
2.2.2 往返球应力p与体应变ε_(vp)关系与物态类型 | 第45-46页 |
2.2.3 压缩物态下的变形规律 | 第46-53页 |
2.2.4 回胀物态下的变形规律 | 第53-58页 |
2.2.5 往返球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分析 | 第58-60页 |
2.2.6 本节小结 | 第60-61页 |
2.3 往返偏应力作用下饱和砂土变形特性 | 第61-105页 |
2.3.1 往返偏应力作用下体应变ε_(vq)轴应变ε_(1q)、偏应变ε_(sp)过程曲线与变形特征 | 第61-63页 |
2.3.2 往返偏应力q~体应变ε_(vq)关系与物态类型 | 第63-70页 |
2.3.3 C_1型剪缩物态下的ε_(vq,c_1)~q/p关系 | 第70-72页 |
2.3.4 C_2型剪缩物态下的ε_(vq,c_2)~q/p关系 | 第72-74页 |
2.3.5 C_3型剪缩物态下的ε_(vq,P)~q/p关系 | 第74-77页 |
2.3.6 剪胀物态下的ε_(vq,P)~q/p关系 | 第77-82页 |
2.3.7 往返偏应力q~偏应变ε_(sq)关系与物态类型 | 第82-98页 |
2.3.8 名偏应力往返作用下的变形分析 | 第98-104页 |
2.3.9 本节小结 | 第104-105页 |
2.4 往返球应力、偏应力联合作用下饱和砂土变形特性 | 第105-116页 |
2.4.1 往返球偏应力联合作用下体应变ε_v、轴应变ε_1、偏应变ε_s过程曲线与变形特征 | 第105-107页 |
2.4.2 往返球偏应力联合作用下q/p~体应变ε_v关系与物态类型 | 第107-112页 |
2.4.3 往返球偏应力联合作用下q~偏应变ε_s关系 | 第112-114页 |
2.4.4 本节小结 | 第114-116页 |
3 饱和砂土有效应力物态动本构理论体系的探讨 | 第116-146页 |
3.1 饱和砂土的瞬态动力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 第116-117页 |
3.2 静动全应力空间特性域 | 第117-130页 |
3.2.1 动三轴应力条件下物态的变化规律 | 第117-124页 |
3.2.2 状态边界面 | 第124-126页 |
3.2.3 相态转换面 | 第126-128页 |
3.2.4 应力历史边界面 | 第128-129页 |
3.2.5 应力空间特性域 | 第129-130页 |
3.3 加卸荷与特性域(物态)判别的准则 | 第130-132页 |
3.4 饱和砂土的有效应力物态动本构关系 | 第132-146页 |
3.4.1 建立饱和砂土物态动有效应力应变关系的基本思路 | 第132-133页 |
3.4.2 饱和砂土的物态动有效应力应变关系 | 第133-137页 |
3.4.3 饱和砂土的有效应力物态动本构关系的统一描述 | 第137-138页 |
3.4.4 有效应力物态动本构关系的应用 | 第138-142页 |
3.4.5 有效应力物态动本构关系参数的确定 | 第142-144页 |
3.4.6 有效应力物态动本构关系在非规则震动荷载作用下的应用 | 第144-146页 |
4 饱和砂土体有效应力物态地震反应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 第146-190页 |
4.1 瞬态动力学的基本方程 | 第146-155页 |
4.1.1 二相介质的运动微分方程 | 第147-148页 |
4.1.2 有效应力原理 | 第148页 |
4.1.3 几何方程 | 第148页 |
4.1.4 孔隙流体平衡方程 | 第148-150页 |
4.1.5 渗流连续方程 | 第150页 |
4.1.6 物理方程 | 第150-152页 |
4.1.7 瞬态动力学基本方程组 | 第152-155页 |
4.2 瞬态动力学基本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155-170页 |
4.2.1 空间域离散 | 第155-162页 |
4.2.2 时间域离散 | 第162-166页 |
4.2.3 三维八结点六面体等参元的有限元方法 | 第166-170页 |
4.3 饱和砂土有效应力物态地震反应分析的实现方法及计算中有关问题的处理 | 第170-186页 |
4.3.1 震动前的初始应力场 | 第171-173页 |
4.3.2 三维应力条件下饱和砂土液化的判定准则 | 第173-176页 |
4.3.3 单元破坏后应力修正 | 第176-178页 |
4.3.4 震动过程中孔隙水压力上升对模量的影响 | 第178-179页 |
4.3.5 加卸荷及应力特性域判定准则 | 第179-180页 |
4.3.6 阻尼比的确定 | 第180页 |
4.3.7 动力反应中动力系统基频的计算 | 第180-182页 |
4.3.8 动力反应中时步迭代标准 | 第182页 |
4.3.9 震动期间的动力反应分析 | 第182-185页 |
4.3.10 震动结束后的孔压消散 | 第185-186页 |
4.4 饱和砂土有效应力物态地震反应分析的三维有限元程序开发 | 第186-190页 |
4.4.1 程序的流程图 | 第186页 |
4.4.2 饱和砂土有效应力物态地震反应分析的三维有限元程序简介 | 第186-190页 |
5 饱和砂土地基有效应力物态地震反应分析计算 | 第190-211页 |
5.1 有限元计算模型及边界约束条件 | 第190-191页 |
5.2 地震加速度输入 | 第191-192页 |
5.3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192-193页 |
5.4 计算结果及合理性分析 | 第193-204页 |
5.4.1 孔压的时程变化 | 第193-196页 |
5.4.2 地基内孔压(I - I剖面)的分布 | 第196-199页 |
5.4.3 应力(主应力σ_1,σ_2,σ_3及球应力p、偏应力q)和偏应变ε_s、体应变ε_v的时程变化 | 第199-201页 |
5.4.4 主应力σ_1,σ_2,σ_3,偏应变ε_s及体应变ε_v在地基内的分布 | 第201-203页 |
5.4.5 加速度反应时程变化 | 第203-204页 |
5.5 排水条件对动力反应分析结果的影响 | 第204-211页 |
5.5.1 排水条件对动孔压时程变化的影响 | 第204-206页 |
5.5.2 排水条件对地基内动孔压分布的影响 | 第206-209页 |
5.5.3 排水条件对地基内体应变发展的影响 | 第209-21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211-215页 |
6.1 结论 | 第211-214页 |
6.2 展望 | 第214-215页 |
致谢 | 第215-216页 |
参考文献 | 第216-229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29-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