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微/纳米结构不粘薄膜的制备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3-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 ● 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 ● 选题的意义 | 第8页 |
| ● 研究的目的 | 第8-9页 |
| ● 研究的路线 | 第9-10页 |
| 第二章 固体表面浸润及其表面改性 | 第10-19页 |
| ·固体表面浸润性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0页 |
| ·超疏水表面的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润湿的概念和类型 | 第12-18页 |
| ·理想情况下的接触角——Young方程 | 第13-14页 |
| ·决定和影响接触角大小的因素 | 第14-17页 |
| (1) 物质的本性 | 第14-15页 |
| (2) 表面粗糙度 | 第15-16页 |
| (3) 表面不均匀性 | 第16-17页 |
| (4)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17页 |
| ·接触角滞后现象 | 第17-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荷叶自清洁效应及不粘模型的构建 | 第19-27页 |
| ·荷叶表面微/纳米结构形貌研究 | 第19-20页 |
| ·类荷叶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20-22页 |
| ·Wenzel和Cassie模型判定依据 | 第22-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 第四章 微/纳米结构氟硅烷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 第27-39页 |
| ·粗糙表面构造思想 | 第27-28页 |
| ·实验内容 | 第28-31页 |
|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 ·实验用材料 | 第28页 |
| ·铝片微/纳米结构构建 | 第28-29页 |
| ·铜片微/纳米结构的制备 | 第29页 |
| ·不锈钢微/纳米结构的制备 | 第29页 |
| ·氟硅烷溶液的制备 | 第29-31页 |
| ·氟硅烷的选用 | 第29-30页 |
| ·水解溶剂的选择 | 第30-31页 |
| ·氟硅烷不粘薄膜的制备 | 第31页 |
| ·自制接触角测定仪的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 ·金属表面改性效果 | 第32-38页 |
| ·铝片表面的改性效果 | 第32-35页 |
| (1) 化学腐蚀液处理表面 | 第32-34页 |
| (2) 阳极氧化处理的铝片 | 第34-35页 |
| ·铜片表面的改性效果 | 第35-36页 |
| ·不锈钢表面的改性效果 | 第36-37页 |
| ·铝片、铜片与聚四氟乙烯性能对比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不粘薄膜试验分析与讨论 | 第39-50页 |
| ·等效临界表面能的计算 | 第39-40页 |
| ·复合表面固/气的比例的计算 | 第40-41页 |
| ·氟硅烷薄膜自由能表面能的估算 | 第41-42页 |
| ·氟硅烷膜厚的实验测量 | 第42-43页 |
| (1) 分光计测膜的折射率 | 第42-43页 |
| (2) 椭圆偏振仪测膜厚与折射率 | 第43页 |
| ·机理分析 | 第43-48页 |
| ·铝片阳极氧化机理分析 | 第43-45页 |
| ·氟硅烷薄膜形成机理 | 第45-48页 |
| ·实验总结及操作流程图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六章 不粘薄膜的工程性应用 | 第50-55页 |
| ·含氟低自由能表面的设计原则 | 第50-51页 |
| ·实验内容 | 第51-53页 |
| ·膜材料 | 第51页 |
| ·涂层操作工艺及配方 | 第51-52页 |
| ·涂层不粘性能 | 第52-53页 |
| ·结论和分析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完成的论文)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