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导论 | 第12-22页 |
0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02 研究的逻辑和结构 | 第13-16页 |
03 研究创新 | 第16-18页 |
04 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8-20页 |
05 分析方法与采用数据说明 | 第20-22页 |
第1章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权益理论基础 | 第22-41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权益保护理论构思 | 第22-25页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22-23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权益的内涵 | 第23-25页 |
·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权益的主要论述 | 第25-29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力流动的论述 | 第25-26页 |
·马克思主义劳动者权益理论 | 第26-28页 |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论述 | 第28-29页 |
·西方经济学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权益的相关理论 | 第29-36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理论 | 第29-32页 |
·劳动就业权益的相关理论 | 第32-34页 |
·劳动工资权益的相关理论 | 第34-35页 |
·社会保障与持续发展权益的相关论述 | 第35-36页 |
·中国当代学者的论述 | 第36-41页 |
第2章 农村劳动力流动:权益实现的逻辑起点 | 第41-62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含义 | 第41-43页 |
·农村劳动力的界定 | 第41-42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流动人口 | 第42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区别 | 第42-43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关系 | 第43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动因:权益最大化选择 | 第43-49页 |
·产业结构演进:提高劳动报酬率 | 第43-45页 |
·收入差距:追求权益的直接动力 | 第45-46页 |
·相对经济地位变动:影响权益的重要因素 | 第46-48页 |
·经济发展:增进权益的根本途径 | 第48-49页 |
·传统经济体制:农村劳动力权益实现不可逾越的障碍 | 第49-54页 |
·户籍壁垒:妨碍权益实现的锁链 | 第49-50页 |
·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城乡劳动力权益差异的制度安排 | 第50-52页 |
·制度变迁:农村劳动力流动权益实现的困惑 | 第52-54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增进权益的历程 | 第54-57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的改革过程 | 第54-56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数量与特征 | 第56-57页 |
·现实对理论的挑战 | 第57-62页 |
·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偏差 | 第57-59页 |
·无限吸纳的矛盾 | 第59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局限 | 第59-62页 |
第3章 农村劳动力流动权益实现的贡献分析 | 第62-77页 |
·农村劳动力权益与制度变迁 | 第62-66页 |
·农村劳动力权益的行政约束 | 第62-64页 |
·行政配置条件下农村劳动力权益的损失 | 第64-65页 |
·农村劳动力权益实现的市场取向改革 | 第65-66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权益实现与经济发展 | 第66-71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促进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形成 | 第66-68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 第68-71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权益实现与工业化和城市化 | 第71-74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权益实现与工业化 | 第71-73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权益实现与城市化 | 第73-74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权益实现与社会发展 | 第74-77页 |
第4章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就业权益分析 | 第77-102页 |
·农村劳动力产权与供给决定 | 第77-82页 |
·劳动力产权是一个历史范畴 | 第78-80页 |
·农村劳动力产权的变迁 | 第80-82页 |
·企业产权与农村劳动力需求决定 | 第82-86页 |
·企业产权与就业权益的关系 | 第82-84页 |
·制度改革中的就业权益配置 | 第84-86页 |
·市场制度在农村劳动力就业权益中的作用 | 第86-90页 |
·劳动力市场就业决定的一般均衡 | 第86-87页 |
·市场决定对农村劳动力供求的影响 | 第87-89页 |
·市场就业机制缺陷与就业权益实现的困难 | 第89-90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权益的实证分析 | 第90-95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就业总量与结构 | 第90-93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权益的进一步分析 | 第93-95页 |
·农村劳动力就业权益的歧视问题 | 第95-102页 |
·准入歧视 | 第96页 |
·企业歧视 | 第96-97页 |
·职业歧视 | 第97-98页 |
·职业安全歧视 | 第98页 |
·其他 | 第98-102页 |
第5章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权益分析 | 第102-119页 |
·收入权益决定的一般分析 | 第102-108页 |
·收入权益决定的所有制基础 | 第102-103页 |
·劳动工资的市场机制决定 | 第103-105页 |
·工会制度对劳动工资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最低工资保障 | 第107-108页 |
·农村流动劳动力工资权益状况分析 | 第108-114页 |
·农村流动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宏观度量 | 第109-110页 |
·农村劳动力收入权益的实证分析 | 第110-114页 |
·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工资权益的因素分析 | 第114-119页 |
·劳动力供求影响 | 第114-115页 |
·人力资本积累 | 第115页 |
·户籍歧视 | 第115-116页 |
·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 第116页 |
·不公平的解雇政策 | 第116-119页 |
第6章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社会保障权益分析 | 第119-138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 第119-127页 |
·农村流动劳动力应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 第119-121页 |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排斥与吸纳 | 第121-123页 |
·农村流动劳动力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地位 | 第123-124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 第124-127页 |
·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及偏差 | 第127-132页 |
·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的价值基础 | 第127-129页 |
·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的法律依据 | 第129-130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面临的社会保障制度障碍 | 第130-132页 |
·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状况分析 | 第132-133页 |
·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医疗保障权益:深圳案例分析 | 第133-135页 |
·布吉模式——农村流动劳动力的互助合作医疗保险 | 第133-134页 |
·布吉模式的性质与特点 | 第134页 |
·农村流动劳动力医疗保险模式的创新 | 第134-135页 |
·农村流动劳动力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 | 第135-138页 |
第7章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持续发展分析 | 第138-155页 |
·农村流动劳动力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38-142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 第138-139页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139-141页 |
·持续发展目标的确立 | 第141-142页 |
·农村流动劳动力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 第142-146页 |
·农村劳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性资源 | 第142-143页 |
·农村劳动力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 | 第143-144页 |
·保障农村流动劳动力持续发展的权利 | 第144-146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城市融合性 | 第146-152页 |
·城市融合性的内涵及其艰难性 | 第146-148页 |
·农村流动劳动力的住房保障问题 | 第148-150页 |
·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教育保障 | 第150-152页 |
·农村流动劳动力的社会公正与平等 | 第152-155页 |
第8章 农村劳动力权益保护的路径选择 | 第155-170页 |
·路径之一:保障农村劳动力权益的最小临界努力与对策 | 第156-159页 |
·路径之二:确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国民待遇与对策 | 第159-162页 |
·路径之三:建立城乡统筹的市场配置劳动力机制与对策 | 第162-165页 |
·路径之四: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长期发展能力与对策 | 第165-167页 |
·路径之五:建立农村劳动力权益实现的公正秩序与对策 | 第167-17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0-176页 |
后记 | 第176-177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77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