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9页 |
·经络研究的历史、进展及其分析 | 第8-18页 |
·形态学研究阶段 | 第8-10页 |
·经络现象及其经络检测研究阶段 | 第10-15页 |
·与经络相关的物质基础研究阶段 | 第15-18页 |
·Ca~(2+)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8-28页 |
·活化的分光蛋白法 | 第19页 |
·偶氮染料法 | 第19页 |
·Ca~(2+)选择性微电极法 | 第19页 |
·放射示踪法 | 第19页 |
·核磁共振法 | 第19页 |
·荧光标记法 | 第19-22页 |
·原子吸收光谱法 | 第22页 |
·电子显微镜Ca~(2+)测定方法 | 第22页 |
·微透析技术 | 第22-28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在体提取检测Ca~(2+)信号的方法学研究 | 第29-44页 |
·钙离子选择性针型化学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在体测量的应用研究 | 第29-38页 |
·钙离子选择性针型化学传感器的研制 | 第30-33页 |
·钙离子选择性针型化学传感器性能的测试 | 第33-35页 |
·钙离子选择性针型化学传感器的在体测量应用 | 第35-38页 |
·微透析技术的研制 | 第38-44页 |
·微透析探针的制作 | 第38-40页 |
·微透析探针性能的初步测试 | 第40页 |
·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测定 | 第40-44页 |
第三章 钙离子在针刺穴位信息转导中作用的研究 | 第44-111页 |
·腧穴Ca~(2+)浓度分布特异性的比较研究 | 第46-57页 |
·家兔腧穴Ca~(2+)浓度分布特异性的推挽灌流研究 | 第46-50页 |
·家兔腧穴Ca~(2+)浓度分布特异性的微透析在体检测研究 | 第50-54页 |
·健康人体腧穴处Ca~(2+)浓度分布特异性电化学传感针在体观测研究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针刺对腧穴Ca~(2+)浓度影响的在体动检测研究 | 第57-74页 |
·针刺对家兔足三里穴及其旁开点Ca~(2+)浓度影响的电化学传感针同步监测研究 | 第57-61页 |
·针刺对家兔腧穴Ca~(2+)浓度影响的微透析在体动态检测研究 | 第61-68页 |
·针刺对人体腧穴Ca~(2+)浓度影响的电化学传感针在体动态监测研究 | 第68-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脏腑病变时相应外周穴位处Ca~(2+)浓度变化的监测比较研究 | 第74-79页 |
·实验性心率失常家兔心包经上Ca~(2+)浓度变化的动态监测研究 | 第75-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Ca~(2+)浓度的变化对针刺效应影响的研究 | 第79-97页 |
·改变“内关”穴处Ca~(2+)浓度对针刺内关治疗家兔实验性心律失常效应影响的研究 | 第79-83页 |
·络合内关穴Ca2+对针刺内关治疗家兔电刺激下丘脑性心律失常效应影响的研究 | 第83-85页 |
·络合足三里穴处Ca~(2+)对针刺足三里抑制正常家兔胃运动影响的研究 | 第85-88页 |
·络合足三里穴Ca~(2+)对针刺足三里抑制家兔亢进胃运动影响的研究 | 第88-91页 |
·络合胃经上几处Ca~(2+)对针刺足三里促进胃损伤小鼠胃排空率影响的研究 | 第91-95页 |
·升高胃经线上几处Ca~(2+)浓度对实验性胃痛大鼠痛阈影响的研究 | 第95-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阻断细胞上电压门控性Ca~(2+)通道对针刺效应影响的研究 | 第97-107页 |
·阻断内关穴细胞细胞膜上电压门控性Ca~(2+) 通道对针刺内关效应影响的研究 | 第97-100页 |
·阻断曲泽穴细胞细胞膜上电压门控性Ca~(2+) 通道对针刺内关效应影响的研究 | 第100-105页 |
·犊鼻穴灌流异搏定对针刺大鼠足三里穴镇痛效应影响的研究 | 第105-106页 |
小结 | 第106-107页 |
·阻断Ca~(2+)受体蛋白 | 第107-111页 |
第四章 针刺治疗脑缺血的Ca~(2+)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 | 第111-126页 |
·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细胞外Ca~(2+)浓度的影响的动态检测研究 | 第114-11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4页 |
·实验结果 | 第114-116页 |
·分析讨论 | 第116-117页 |
·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的动态检测研究 | 第117-12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18页 |
·实验结果 | 第118-119页 |
·分析讨论 | 第119-121页 |
·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钙调素浓度的影响的动态监测研究 | 第121-1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1-123页 |
·实验结果 | 第123-124页 |
·分析讨论 | 第124-126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其展望 | 第126-127页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第127-133页 |
第七章 附录 | 第133-141页 |
附件一 2002 年以来本人获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33-134页 |
附件二 2002 年以来本人获得的科研奖励目录 | 第134-135页 |
附件三 2002 年以来本人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 | 第135-137页 |
附件四 2002 年以来本人出版的著作 | 第137-138页 |
附件五 2002 年以来本人发表的论文 | 第138-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