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一章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及评述 | 第9-29页 |
1.1 概述 | 第9-10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0-12页 |
1.3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 第12-16页 |
1.3.1 钴酸锂 | 第13页 |
1.3.2 镍酸锂 | 第13-14页 |
1.3.3 含锰化合物 | 第14-15页 |
1.3.4 铁化合物 | 第15页 |
1.3.5 钒化合物 | 第15-16页 |
1.4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 第16-18页 |
1.4.1 炭材料 | 第16-17页 |
1.4.2 锡氧化物 | 第17-18页 |
1.4.3 氮化合物 | 第18页 |
1.4.4 硅及硅化合物 | 第18页 |
1.5 电解质材料 | 第18-20页 |
1.5.1 液态电解质 | 第18-19页 |
1.5.2 固态电解质 | 第19-20页 |
1.6 正极材料LiMn_2O_4的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1.6.1 尖晶石锂锰的常见制备方法 | 第20-24页 |
1.1 固相合成法 | 第20-22页 |
1.2 液相合成反应法 | 第22-24页 |
1.6.2 制备工艺对LiMn_2O_4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24-25页 |
1.6.3 LiMn_2O_4容量衰减机理 | 第25-27页 |
1.7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LiMn_2O_4的结构特征及实验合成部分 | 第29-47页 |
2.1 LiMn_2O_4的结构特征 | 第29-31页 |
2.2 LiMn_2O_4在脱/嵌锂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 第31-32页 |
2.3 LiMn_2O_4的合成 | 第32-45页 |
2.3.1 尿素前驱物法合成 LiMn_2O_4研究 | 第32-41页 |
2.3.1.1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2.3.1.2 反应机理分析 | 第34-36页 |
2.3.1.3 XRD分析 | 第36-37页 |
2.3.1.4 SEM分析 | 第37-39页 |
2.3.1.5 电化学性能 | 第39-41页 |
2.3.2 半固相法合成 LiMn_2O_4 | 第41-45页 |
2.3.2.1 实验部分 | 第42页 |
2.3.2.2 产物的 XRD分析 | 第42-43页 |
2.3.2.3 产物的红外分析 | 第43-44页 |
2.3.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4-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LiMn_2O_4的容量衰减机理及抑制方法 | 第47-69页 |
3.1 LiMn_2O_4的容量衰减机理 | 第47-49页 |
3.1.1 Jahn-Teller效应 | 第47-48页 |
3.1.2 锰在电解液中的溶解 | 第48-49页 |
3.1.3 相变 | 第49页 |
3.2 LiMn_2O_4容量衰减的抑制办法 | 第49-67页 |
3.2.1 掺杂 | 第49-60页 |
3.2.1.1 实验设计 | 第49-50页 |
3.2.1.2 实验步骤 | 第50页 |
3.2.1.3 电化学测试结果 | 第50-60页 |
1,单纯富锂尖晶石Li_(1+x)Mn_2O4 | 第51-52页 |
2,协同掺杂富锂尖晶石 Li_(1+x)M_yMn_(2-y)O_4 | 第52-54页 |
3,多元掺杂富锂尖晶石 Li_(1+x)M_yN_zMn_(2-y-z)O_4 | 第54-58页 |
4,阴离子 F~-的掺杂 | 第58-60页 |
3.2.2 包覆及表面修饰 | 第60-67页 |
3.2.2.1 银包覆 LiMn_2O_4 | 第61-64页 |
1,实验部分 | 第61-62页 |
2,热重分析 | 第62-63页 |
3,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3-64页 |
3.2.2.2 SiO_2的包覆 | 第64-67页 |
1. 实验部分 | 第64页 |
2,实验条件对Si(OC_2H_5)_4水解缩合的影响 | 第64-65页 |
3,电化学测试结果 | 第65-6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声明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