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烟化炉冶炼工艺及其终点判断概述 | 第13-20页 |
2.1 烟化炉烟化法的基本原理 | 第13-15页 |
2.2 烟化炉装置尺寸及运行经济技术指标 | 第15-16页 |
2.3 烟化炉生产工艺流程 | 第16-17页 |
2.4 烟化炉终点判断流程及其在生产操作中的作用 | 第17-20页 |
第三章 实现冶炼终点自动判别的技术基础 | 第20-37页 |
3.1 数字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 | 第20-31页 |
3.1.1 本系统设计中所涉及的重要概念与术语 | 第21-25页 |
3.1.2 数字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的主要内容 | 第25-30页 |
3.1.2.1 图像处理与分析 | 第25-27页 |
3.1.2.2 图像模式识别 | 第27-30页 |
3.1.3 计算机图像处理与识别系统构成 | 第30-31页 |
3.2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 第31-37页 |
3.2.1 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 第31-33页 |
3.2.1.1 神经元模型 | 第31-32页 |
3.2.1.2 神经网络结构 | 第32-33页 |
3.2.2 BP网络 | 第33-37页 |
3.2.2.1 反向传播算法 | 第33-36页 |
3.2.2.21 Levenberg-Marquardt优化方法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终点判别系统硬件配置 | 第37-40页 |
4.1 系统硬件配置 | 第37-38页 |
4.2 数字摄像机安装说明 | 第38-40页 |
第五章 火焰图像与冶炼状态的映射关系研究 | 第40-44页 |
5.1 烟化过程三次风口火焰变化规律 | 第40-41页 |
5.2 火焰图像与冶炼状态的映射关系研究 | 第41-44页 |
5.2.1 火焰图像的类别 | 第41-42页 |
5.2.2 各类火焰与冶炼状态之间的关系 | 第42-44页 |
第六章 终点判别算法研究 | 第44-56页 |
6.1 图像分割 | 第44-45页 |
6.2 火焰图像特征分析 | 第45-50页 |
6.2.1 火焰形状 | 第45页 |
6.2.2 火焰面积 | 第45-46页 |
6.2.3 风口外火焰面积 | 第46-47页 |
6.2.4 风口内火焰的平均色度 | 第47-48页 |
6.2.5 风口外火焰的平均色度 | 第48页 |
6.2.6 火焰的平均亮度 | 第48-49页 |
6.2.7 灰度直方图分布 | 第49-50页 |
6.3 火焰图像分类识别 | 第50-54页 |
6.3.1 喷发状火焰图像的识别 | 第50页 |
6.3.2 非喷发状火焰图像的识别 | 第50-54页 |
6.3.2.1 神经网络的参数和结构选择 | 第51-52页 |
6.3.2.2 神经网络训练 | 第52-54页 |
6.4 终点判决方案设计 | 第54-56页 |
第七章 终点判别系统软件实现 | 第56-62页 |
7.1 终点判别软件的总体结构 | 第56页 |
7.2 图像的采集与显示 | 第56-57页 |
7.3 图像预处理 | 第57-58页 |
7.4 图像分割与特征提取 | 第58-59页 |
7.5 图像识识别 | 第59-60页 |
7.6 终点判决 | 第60-62页 |
第八章 系统使用说明 | 第62-67页 |
8.1 应用程序的安装 | 第62-63页 |
8.2 应用程序使用说明 | 第63-67页 |
8.2.1 程序启动 | 第63页 |
8.2.2 摄像机设置 | 第63-64页 |
8.2.3 图像采集 | 第64-65页 |
8.2.4 终点判别操作 | 第65页 |
8.2.5 文件操作 | 第65-66页 |
8.2.6 用户服务 | 第66-67页 |
第九章 研究总结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