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复纳米铜润滑添加剂的研制及其摩擦学性能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页 |
·摩擦学的基本概念 | 第11-12页 |
·纳米粒子在摩擦学领域的应用 | 第12-15页 |
·关于纳米润滑添加剂研究的相关问题 | 第15-20页 |
·纳米金属粒子的制备 | 第15-17页 |
·金属纳米微粒的稳定分散性及其表面修饰 | 第17-18页 |
·纳米自修复的类型 | 第18-20页 |
·开展纳米润滑添加剂研究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纳米铜微粒制备的工艺研究 | 第24-31页 |
·试验设计 | 第24-26页 |
·试验理论 | 第24-25页 |
·试验设备 | 第25-26页 |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29页 |
·正交试验法确定物质间的最佳配比 | 第26-27页 |
·透射电镜(TEM)表征 | 第27-28页 |
·结果讨论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钢/铜摩擦副的选择性转移效应 | 第31-40页 |
·试验条件及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试验设备及试样制备 | 第31-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页 |
·试验结果及讨论 | 第33-38页 |
·钢/铜副在不同的润滑介质下的摩擦系数 | 第33-35页 |
·钢/铜副在不同润滑介质下的磨损量 | 第35-36页 |
·选择性转移效应的机理探讨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自修复纳米铜润滑添加剂的研制 | 第40-54页 |
·试验条件及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试验原料及仪器 | 第40页 |
·表面活性剂Gl的合成 | 第40-41页 |
·添加剂NT1的合成 | 第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页 |
·试验结果及讨论 | 第41-48页 |
·三乙醇胺与基础油的共混 | 第41-42页 |
·修饰的纳米铜在基础油中的稳定性 | 第42-43页 |
·自修复添加剂的摩擦系数 | 第43-44页 |
·自修复添加剂的磨损量 | 第44页 |
·自修复添加剂的抗极压性能 | 第44-46页 |
·摩擦副的磨损性貌分析 | 第46-48页 |
·四球试验机上的长磨效果 | 第48-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五章 自修复润滑添加剂的红外分析 | 第54-60页 |
·试验设备 | 第54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N68基础油的红外光谱 | 第54-55页 |
·油酸的红外光谱 | 第55-57页 |
·合成反应第一步的红外光谱 | 第57-58页 |
·自修复润滑添加荆NT1的红外光谱 | 第58-59页 |
·本研究的红外分析缺陷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摩擦学系统对自修复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第60-78页 |
·添加剂添加量的影响 | 第60-63页 |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60-61页 |
·添加量对摩擦副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61页 |
·添加量对摩擦副的磨损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添加量对基础油的抗极压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63-67页 |
·试验条件 | 第63页 |
·摩擦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 第63-64页 |
·表面粗糙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64-66页 |
·表面粗糙度对摩擦副磨损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相对滑动速度的影响 | 第67-70页 |
·试验条件 | 第67页 |
·滑动速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67-69页 |
·滑动速度对摩擦副磨损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磨损表面分析 | 第70页 |
·不同载荷的影响 | 第70-75页 |
·试验条件 | 第71页 |
·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71-73页 |
·载荷对润滑介质温度变化的影响 | 第73-74页 |
·摩擦副的摩擦系数与润滑介质的温度变化的关系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第七章 自修复润滑添加剂的协同效应 | 第78-85页 |
·试验部分 | 第78页 |
·润滑油配制 | 第78页 |
·摩擦磨损试验 | 第78页 |
·表面分析 | 第78页 |
·试验结果及讨论 | 第78-83页 |
·协同效应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78-79页 |
·协同效应对磨损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协同效应对抗极压性能的影响 | 第80-81页 |
·摩擦副磨损表面的性貌分析 | 第81-82页 |
·摩擦副磨损表面的元素分析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
第八章 自修复纳米添加剂的润滑机理初探 | 第85-98页 |
·边界膜分类 | 第85-86页 |
·摩擦副的摩擦化学反应 | 第86-87页 |
·接触应力对摩擦化学的影响 | 第86-87页 |
·温度对摩擦化学的影响 | 第87页 |
·自修复成膜物质的成分分析 | 第87-91页 |
·摩擦表面的物理吸附膜 | 第87-88页 |
·摩擦表面的化学反应膜 | 第88页 |
·摩擦表面的铜膜 | 第88-90页 |
·摩擦表面的铜的配位化合物膜 | 第90-91页 |
·铜的配位化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型 | 第91-92页 |
·自修复纳米润滑添加剂在摩擦过程中的电泳模型 | 第92-94页 |
·自修复纳米润滑与传统润滑的比较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第九章 全文主要成果、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98-101页 |
·全文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98-100页 |
·研究展望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附录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