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圭元图案学理论与中国图案学体系的建立
| 第1章 引言 | 第1-12页 |
|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7-9页 |
| ·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9-10页 |
| ·研究方法和写作设想 | 第10-12页 |
| 第2章 图案学在中国萌芽的条件准备 | 第12-22页 |
| ·政治经济背景 | 第12-14页 |
| ·实学思想的提倡 | 第14-16页 |
| ·“振兴实业”的提出 | 第16-19页 |
| ·图案学在中国萌芽 | 第19-22页 |
| 第3章 外国图案学的系统引进 | 第22-39页 |
| ·“西学东渐”的潮流 | 第22-24页 |
| ·外国图案教师的影响 | 第24-29页 |
| ·来华的日本图案教师 | 第24-27页 |
| ·来华的欧洲图案教师 | 第27-29页 |
| ·中国留学生与图案学的引进 | 第29-35页 |
| ·留日学习图案的中国学生 | 第29-32页 |
| ·留欧学习图案的中国学生 | 第32-35页 |
| ·外国图案学著作的影响 | 第35-39页 |
| 第4章 图案学学科在中国形成 | 第39-68页 |
| ·图案学发展的阻碍 | 第39-46页 |
| ·思想观念的困扰 | 第39-42页 |
| ·政治经济环境的束缚 | 第42-46页 |
| ·中国图案家的实践探索 | 第46-55页 |
| ·实践道路的艰难开拓 | 第46-53页 |
| ·图案社团和展览会 | 第53-55页 |
| ·图案教育与图案学学科的形成 | 第55-68页 |
| ·晚清图案教育的初创 | 第55-58页 |
| ·民国图案教育的发展 | 第58-62页 |
| ·图案教育的局限和成就 | 第62-68页 |
| 第5章 雷圭元的图案学理论 | 第68-112页 |
| ·雷圭元的思想根源和学术积累 | 第69-76页 |
| ·正统儒家思想的教育 | 第69-71页 |
| ·综合学术素质的培养 | 第71-73页 |
| ·育人著述工作的磨砺 | 第73-76页 |
| ·向东方回归的图案学理论 | 第76-87页 |
| ·图案实践的民族化 | 第76-79页 |
| ·进入传统语境的图案理论 | 第79-87页 |
| ·雷圭元的图案学教改理论 | 第87-102页 |
| ·引发争论的图案教改设想 | 第87-93页 |
| ·图案与绘画关系的重新认识 | 第93-98页 |
| ·“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板、刻、结”理论 | 第98-99页 |
| ·“非下一番临摹功夫不可”的“先源后流”理论 | 第99-102页 |
| ·雷圭元的图案学教育理论 | 第102-109页 |
| ·推行综合素质教育 | 第103-105页 |
| ·回顾中国图案教育 | 第105-106页 |
| ·提倡图案双重美育 | 第106-109页 |
| ·创造中国人的艺术生活 | 第109-112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112-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 致谢、声明 | 第122-123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