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1 前言 | 第8-12页 |
1.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0-12页 |
2 产品介绍 | 第12-13页 |
3 树脂砂造型工艺及设备 | 第13-20页 |
3.1 树脂砂造型线工艺流程 | 第13-14页 |
3.2 树脂砂混砂设备 | 第14页 |
3.3 树脂自硬砂配制工艺 | 第14页 |
3.3.1 原材料选择 | 第14页 |
3.3.2 新旧砂比例 | 第14页 |
3.3.3 树脂加入量 | 第14页 |
3.3.4 固化剂加入量 | 第14页 |
3.3.5 附加剂加入量 | 第14页 |
3.4 树脂砂工艺性能 | 第14-15页 |
3.4.1 树脂加入量与强度的关系 | 第15页 |
3.4.2 固化剂加入量与可用期、脱膜时间与终强度的关系 | 第15页 |
3.5 典型树脂砂造型工艺 | 第15-20页 |
4 树脂砂砂再生系统工艺及设备 | 第20-26页 |
4.1 树脂砂再生系统工艺流程 | 第20-21页 |
4.2 树脂砂再生系统设备 | 第21-26页 |
4.2.1 树脂砂再生前处理主要设备 | 第22页 |
4.2.2 再生处理设备 | 第22-24页 |
4.2.3 后再生处理设备 | 第24-26页 |
5 树脂砂砂再生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6-39页 |
5.1 呋喃树脂自硬砂用再生砂技术条件 | 第26页 |
5.1.1 灼减量 | 第26页 |
5.1.2 微粉含量 | 第26页 |
5.1.3 含氮量 | 第26页 |
5.2 再生砂的灼减量(LOI值)及其理论计算公式 | 第26-28页 |
5.2.1 再生砂的灼减量 | 第26-27页 |
5.2.2 再生砂灼减量的理论计算公式 | 第27-28页 |
5.3 再生砂灼减量的影响因素 | 第28-34页 |
5.3.1 砂铁比 | 第29-31页 |
5.3.2 粘结剂和固化剂加入量的影响 | 第31页 |
5.3.3 设备脱膜率的影响 | 第31-34页 |
5.3.4 铸件的浇注温度与开箱时间的影响 | 第34页 |
5.4 再生砂灼减量对质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5.5 再生砂微粉含量 | 第36-39页 |
5.5.1 再生砂粒度分析 | 第36页 |
5.5.2 再生砂微粉含量影响因素 | 第36-37页 |
5.5.3 微粉含量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5.5.4 微粉含量对环境的影响 | 第38-39页 |
6 树脂砂再生系统的改造方案 | 第39-55页 |
6.1 可行性技术分析 | 第39-43页 |
6.1.1 工艺改造可行性分析 | 第39-41页 |
6.1.2 再生系统设备改造可行性分析 | 第41-43页 |
6.2 采用离心撞击式二级再生方案 | 第43-46页 |
6.2.1 离心撞击式再生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44-45页 |
6.2.2 离心撞击式再生机的技术参数 | 第45页 |
6.2.3 二级再生风选机构 | 第45-46页 |
6.3 采用气流冲击再生装置作为二级再生机 | 第46-48页 |
6.3.1 气流再生工作原理 | 第46-47页 |
6.3.2 技术参数 | 第47页 |
6.3.3 二级再生风选机构 | 第47-48页 |
6.4 离心碰撞式二级再生与气流冲击式二级再生方案比较 | 第48-52页 |
6.4.1 离心碰撞式二级再生与气流冲击式二级再生技术性能比较 | 第48-50页 |
6.4.2 离心碰撞二级再生与气流冲击二级再生布局与成本比较 | 第50-52页 |
6.5 树脂砂再生系统技术方案的确定 | 第52-53页 |
6.6 再生系统技术改造预期经济效益分析 | 第53-55页 |
7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