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

人类心理常识的形式化研究

摘 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常识研究和心理常识研究概述第13-29页
   ·常识研究第13-19页
     ·常识的特点第13-15页
     ·常识的重要性第15-16页
     ·常识的表示第16-18页
     ·常识知识获取的困难第18页
     ·两个著名的常识研究项目第18-19页
   ·心理常识的研究第19-27页
     ·心理常识的重要性第20-21页
     ·心理常识的特点第21-22页
     ·心理常识的研究背景第22-26页
     ·获取心理常识的困难第26-27页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二章 心理常识概念的属性第29-41页
   ·心理常识概念的属性第29-30页
   ·心理常识概念属性的分类和获取第30-31页
   ·常识属性的描述语言第31-33页
   ·心理常识概念属性值第33-39页
     ·心理常识概念属性值之间的关系第33-34页
     ·心理常识概念属性值之间的语义相似性第34-39页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心理常识概念的获取、表示和分析第41-57页
   ·心理常识概念第41-43页
   ·心理常识基础概念第43-46页
     ·心理常识基础概念的获取第44-45页
     ·心理常识基础概念的表示第45-46页
   ·心理常识中的复合概念第46-53页
     ·心理常识复合概念的语义成分第46-47页
     ·心理常识复合概念的表示第47-50页
     ·心理常识复合概念的获取算法第50-53页
   ·心理常识概念的分析第53-55页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构造心理常识概念的模糊空间第57-71页
   ·心理常识概念模型的相关理论第57-61页
     ·心理常识概念模型第57-59页
     ·概念形式化分析理论第59-61页
   ·心理常识概念空间第61-64页
   ·蕴含概念空间的构造第64-65页
   ·模糊空间的构造第65-69页
   ·心理常识概念空间和模糊空间的关系第69-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心理活动常识第71-85页
   ·心理活动第71页
   ·心理谓词第71-73页
     ·谓词中心论第71-72页
     ·心理谓词之间的层次关系第72-73页
   ·心理谓词框架第73-78页
     ·心理谓词框架中的成分第74-75页
     ·主体的心理状态第75-76页
     ·主体的动机和需要第76页
     ·主体的能力和人格第76-77页
     ·心理活动语境的表示第77-78页
   ·心理谓词框架和心理活动断言的描述语言及其语义第78-80页
     ·心理谓词框架的描述语言和语义第78-80页
     ·心理活动断言的描述语言和语义第80页
   ·心理活动断言的获取第80-81页
   ·心理活动断言的一致性分析第81-83页
     ·将心理活动断言转化为子句集第81-83页
     ·心理活动断言的不一致性检查算法第83页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六章 心理状态变迁的常识第85-103页
   ·心理状态第85页
   ·理性心理状态假设(HRPS)第85页
   ·基于事件的心理状态变迁过程第85-91页
     ·基本心理状态第85-87页
     ·心理状态环境和理性心理状态第87-89页
     ·心理状态变迁第89-91页
   ·心理状态变迁常识的获取第91-92页
   ·心理状态变迁常识的描述语言第92-97页
   ·心理状态变迁常识的分析第97-101页
     ·基本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第97-98页
     ·心理状态变迁常识的冗余性分析第98页
     ·心理状态变迁常识的一致性分析第98-99页
     ·心理状态变迁断言的完备性分析第99-101页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七章 结束语第103-105页
   ·本文的总结第103-104页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第104页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第104-105页
附录:一些心理常识例子第105-109页
 A.“玩游戏”类心理状态变迁常识第105页
 B.“患病”类心理状态变迁常识第105-106页
 C.“遭遇”类心理状态变迁常识第106-107页
 D.“识别”类心理活动常识第107-108页
 E.“记忆”类心理活动常识第108页
 F.“思考”类心理活动常识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7页
作者简历第117-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学计算可视化系统及非张量积区域HFFT算法
下一篇:适宜生长的集镇居住建筑设计初探--以川渝丘陵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