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20页 |
·花粉的发育及雄性不育形成的机制 | 第8页 |
·花药花粉发育中的特异基因及其表达 | 第8-10页 |
·花药花粉发育中特异基因的调控 | 第10-11页 |
·肌动蛋白与植物雄性不育 | 第11页 |
·Barnase基因与雄性不育 | 第11-12页 |
·植物雄性不育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雄性不育系的主要策略 | 第12-14页 |
·基因工程创建雄性不育系的恢复系 | 第14-15页 |
·基因工程雄性不育系的保持 | 第15页 |
·植物转基因技术和方法 | 第15-19页 |
·DNA直接导入法 | 第15-18页 |
·载体介导法 | 第18-19页 |
·甘蓝遗传转化研究状况 | 第19-20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0-21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材料 | 第21-23页 |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菌种和质粒 | 第21-22页 |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2页 |
·细菌培养基 | 第22页 |
·植物组织培养培养基 | 第22页 |
·植物总DNA提取 | 第22-23页 |
·方法 | 第23-27页 |
·甘蓝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3页 |
·外植体分化、不定芽生长、不定芽生根对PPT的敏感性试验 | 第23-24页 |
·甘蓝外植体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24页 |
·植物总D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转基因植株基因组DNA的PCR扩增检测 | 第25-26页 |
·转基因植株的除草剂检测 | 第26-27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41页 |
·甘蓝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7-29页 |
·甘蓝外植体分化能力的比较 | 第27页 |
·激素对甘蓝外植体分化的影响 | 第27-28页 |
·IAA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 第28-29页 |
·PPT对甘蓝下胚轴分化、不定芽生长、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 第29-31页 |
·甘蓝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1-33页 |
·浸菌时间、菌液浓度及共培养时间对芽分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乙酰丁香酮对根癌农杆菌Vir基因活化物的作用 | 第32-33页 |
·不同的抗生素对芽分化的影响 | 第33页 |
·抗性植株的获得 | 第33-36页 |
·转化植株的鉴定 | 第36-41页 |
·PCR扩增 | 第36-40页 |
·抗除草剂鉴定 | 第40-41页 |
第5章 讨论 | 第41-4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缩略词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