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10-24页 |
(一)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内涵 | 第10-11页 |
(二)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主要理论 | 第11-20页 |
1 、 先秦儒家关于伦理道德重要性的思想 | 第11-12页 |
2 、 先秦儒家关于伦理道德规范的思想 | 第12-17页 |
3 、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中关于道德教育与修养的理论 | 第17-20页 |
(三)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背景和特点 | 第20-22页 |
1 、 社会历史背景 | 第20-21页 |
2 、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局限性和超越性 | 第21-22页 |
(四)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价值 | 第22-24页 |
1 、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在当时社会的作用 | 第22-23页 |
2 、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 | 第23-24页 |
二、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基本内涵 | 第24-31页 |
(一)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概念 | 第24-25页 |
(二)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基本特征 | 第25-26页 |
1 、 主体性 | 第26页 |
2 、 稳定性 | 第26页 |
3 、 历史性 | 第26页 |
4 、 多样性 | 第26页 |
(三)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内在规定性 | 第26-31页 |
1 、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目标 | 第27页 |
2 、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基本规范 | 第27-28页 |
3 、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核心 | 第28页 |
4 、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主要原则 | 第28-29页 |
5 、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基本要求 | 第29-30页 |
6 、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内容 | 第30-31页 |
三、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意义 | 第31-39页 |
(一)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现状 | 第31-34页 |
1 、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 第32页 |
2 、 外来道德观念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影响 | 第32-33页 |
3 、 德育方法上的缺失 | 第33-34页 |
4 、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情操带来的影响 | 第34页 |
(二)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价值的具体表现 | 第34-39页 |
1 、 在个人与社会、民族、国家的关系方面 | 第35页 |
2 、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 | 第35-36页 |
3 、 在人伦价值观方面 | 第36-37页 |
4 、 在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方面 | 第37页 |
5 、 在道德修养的践履方面 | 第37-39页 |
四、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价值的实现 | 第39-49页 |
(一) 实现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价值的原则 | 第39-41页 |
1 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 第40页 |
2 反对无批判的继承 | 第40页 |
3 吸取在继承问题上“左”的教训 | 第40-41页 |
4 坚持对待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正确态度 | 第41页 |
(二) 实现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价值的方式 | 第41-43页 |
1 、 采取内生性转化为主,将内生与外源结合起来的方式 | 第41-42页 |
2 、 给以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准确定位 | 第42页 |
3 、 将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 | 第42-43页 |
(三) 实现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价值的方法 | 第43-46页 |
1 、 教育 | 第43-44页 |
2 、 构建综合德育管理体制 | 第44页 |
3 、 社会实践 | 第44-45页 |
4 、 校园文化建设 | 第45-46页 |
5 、 净化社会环境 | 第46页 |
(四) 实现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转换应注意的问题 | 第46-49页 |
1 、 要注意从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出发 | 第47页 |
2 、 要注意吸收优秀成果 | 第47页 |
3 、 要注意同弘扬革命道德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 第47-48页 |
4 、 要注意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 第48-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