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供热论文

热电热泵烘干装置的性能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主要符号表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热电制冷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前景第11-12页
   ·国内外热电制冷的研究与发展动态第12-16页
     ·热电材料的进展第12-14页
     ·热电制冷器的进展第14-15页
     ·热电制冷应用技术的进展第15-16页
   ·课题研究背景和内容第16-19页
     ·建筑能源消耗的状况及其发展方向第16-17页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第17-18页
     ·课题研究内容第18-19页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2章 热电制冷原理第20-35页
   ·热电效应第20-26页
     ·塞贝克效应第20-21页
     ·帕耳帖效应第21-23页
     ·半导体的汤姆逊效应第23页
     ·焦耳效应第23-24页
     ·富立叶效应第24页
     ·三种热电效应之间的关系第24页
     ·热电单元物理模型第24-25页
     ·热电制冷产冷量计算第25-26页
   ·热电制冷最佳特性分析第26-29页
     ·最大制冷量及最佳工作电流第27页
     ·最大制冷系数及条件第27-28页
     ·最大温差第28-29页
   ·热电制冷工况设计第29-32页
     ·最大制冷量设计方法第30页
     ·最大制冷系数设计方法第30-31页
     ·Q_(cmax)、ε_(max)和△T_(max)三者之间的关系第31页
     ·两种设计方法的选择第31-32页
   ·热电制冷与机械压缩式制冷的比较第32-34页
     ·系统和能级的相似性第32-33页
     ·系统区别第33-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热电热泵装置系统热力分析第35-45页
   ·热电热泵第35-37页
     ·热电热泵的力能模型第35-36页
     ·热电热泵的效率和产热量第36-37页
   ·热电热泵装置系统热力计算第37-38页
   ·优值系数对热电热泵性能的影响第38-39页
   ·温差对热电热泵性能的影响第39-41页
   ·散热性能对热电热泵性能的影响第41-44页
     ·散热特性分析第42-43页
     ·散热效率的提高第43-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热电热泵烘干机的研制第45-55页
   ·热电热泵干衣机的系统设计第45-50页
     ·标准工况的设定第45-46页
     ·热平衡方程的建立第46-48页
     ·确定热电堆的工况第48-49页
     ·热电堆片的选型第49-50页
   ·干衣机样机的制作第50-54页
     ·样机制冷器制作第50-52页
     ·干衣机结构设计第52-53页
     ·电源变换及控制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5章 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第55-72页
   ·实验设备与测试方法第55-57页
     ·实验中所需测量的参数第55页
     ·参数的测定第55-56页
     ·实验内容第56-57页
   ·实验数据分析第57-69页
     ·改变烘干室内空气平均温度实验第57-60页
     ·改变最初输入功率大小实验第60-62页
     ·改变风量实验第62-64页
     ·改变湿衣物重量的实验第64-65页
     ·改装前后对比实验第65-67页
     ·开式和闭式循环对比实验第67-68页
     ·消耗功率与时间的关系第68-69页
   ·实验误差分析第69-71页
     ·由计算模型本身引起的误差第69-70页
     ·样机所用电堆片性能参数差异可能引起偏差第70页
     ·样机制作工艺所引起的偏差第70页
     ·实验方面引起的偏差第70-71页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6章 热电热泵装置用于废热回收和除湿方面的探讨第72-84页
   ·废热回收可行性分析第72-76页
     ·建筑可利用废热分析第72-73页
     ·空调系统能量回收节能分析第73-76页
   ·用热电热泵装置回收废热的可行性探讨第76-79页
     ·热电热泵技术的适用性第76-77页
     ·新风处理用“热”或“冷”的回收第77-78页
     ·用热电热泵回收废热用于加热生活热水第78-79页
   ·用热电热泵装置进行除湿方面的探讨第79-83页
     ·除湿是改善室内热环境的节能措施第79-81页
     ·热电热泵装置除湿系统的探讨第81-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结论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致谢第90-91页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区域科技进步评价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下一篇:基于虚拟仪器的汽车空调性能测试控制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