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我国侦探小说的形成与发展 | 第11-27页 |
一、 侦探小说的传统渊源:我国古典公案小说 | 第11-16页 |
(一) 以“案由-告状-诉讼-判案-尾声”为叙述的结构模式 | 第12页 |
(二) 主要塑造清官清正廉明的办案形象 | 第12-13页 |
(三) 零聚焦型叙述视角 | 第13-16页 |
二、 现代侦探小说的兴起 | 第16-24页 |
(一) 叙事结构模式为:犯罪结果-调查-推理-破案 | 第18-19页 |
(二) 注重塑造侦探形象 | 第19-20页 |
(三) 采用外聚焦或内聚焦型叙述视角 | 第20-24页 |
三、 侦探小说的变体:反特小说 | 第24-25页 |
(一) 按照查获信息-调查追踪-抓捕案犯消除危险的模式叙述事件 | 第24-25页 |
(二) 文本强调对公安战士英雄角色的叙述 | 第25页 |
(三) 多采用中国传统的零聚焦型叙述视角 | 第25页 |
四、 新时期侦探小说的繁荣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我国新时期侦探小说的结构模式 | 第27-37页 |
一、 两个特殊二级故事的组合 | 第27-31页 |
(一) 一个信息被压制的犯罪故事 | 第28-30页 |
(二) 一个没有自身内在意义的调查故事 | 第30-31页 |
二、 两种目标,两条故事叙述线 | 第31-34页 |
三、 对犯罪故事的多重叙述 | 第34-37页 |
(一) 逐步揭示 | 第34-35页 |
(二) 真伪交错 | 第35页 |
(三) 多视角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我国新时期侦探小说叙事的角色模式 | 第37-44页 |
一、 我国新时期侦探小说角色模式概观 | 第37-40页 |
(一) 三组对立的角色分析 | 第37-38页 |
(二) 两个系列三组角色的对立的模式 | 第38-40页 |
二、 我国新时期侦探小说角色模式的特点 | 第40-44页 |
(一)角色类型变化多端 | 第40-41页 |
(二) 帮助者和反对者叙述发达 | 第41-44页 |
第四章 我国新时期侦探小说的叙述技巧 | 第44-55页 |
一、 空白的设置与填补 | 第44-48页 |
(一) 空白的设置来自对犯罪故事的压制叙述 | 第44-46页 |
(二) 空白的填补即是对调查故事的事件序列予以叙述 | 第46-48页 |
二、 视角的运用 | 第48-49页 |
(一) 一个信息被压制的犯罪故事适用的视角 | 第48-49页 |
(二) 一个指涉犯罪故事的调查故事适用的视角 | 第49页 |
三、 叙述者的处理 | 第49-52页 |
(一) 叙述者通过追踪侦探的聚焦视角讲述故事 | 第49-51页 |
(二) 叙述者通过显示外聚焦视角信息建构故事断点 | 第51页 |
(三) 叙述者通过对零聚焦型视角的压制讲述故事 | 第51-52页 |
四、 对影视表现手法的借鉴 | 第52-55页 |
(一) 鲜明的音画元素 | 第53页 |
(二) 蒙太奇手法 | 第53-54页 |
(三) 节奏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58-59页 |
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