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26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8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8-20页 |
3 基本框架、研究范围 | 第20页 |
4 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5 基本结论与创新 | 第22-25页 |
6 研究局限性 | 第25-26页 |
第1章 金融结构与货币传导机制:理论检索 | 第26-43页 |
·金融体系、金融结构 | 第26-28页 |
·两资产金融结构下货币传导机制的货币供给和利率渠道 | 第28-31页 |
·存在银行中介的金融结构下货币传导机制的银行信贷渠道 | 第31-39页 |
·50、60年代金融结构理论的挑战 | 第33-34页 |
·80年代后信息不对称性、金融中介和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 | 第34-35页 |
·外部融资升水与银行信贷渠道 | 第35-39页 |
·引入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金融结构下资产价格和组合渠道 | 第39-41页 |
·存在初级证券交易结构下货币传导机制的股票价格渠道 | 第39-40页 |
·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传导机制的汇率渠道 | 第40-41页 |
·若干结论 | 第41-43页 |
第2章 金融结构与货币传导机制:一个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 第43-64页 |
·引言 | 第43页 |
·帐户结构 | 第43-50页 |
·生产、收入分配及支出 | 第44-46页 |
·各主体的消费、投资和金融结构特征 | 第46-48页 |
·预算约束与宏观闭合 | 第48-50页 |
·关于社会总资金和社会总资产的一个附带说明 | 第50页 |
·主体部门具体的预算约束与优化行为 | 第50-55页 |
·住户部门的预算约束与优化行为 | 第50-52页 |
·非金融企业的预算约束与优化行为 | 第52-53页 |
·政府预算约束和财政政策 | 第53-54页 |
·银行预算约束和货币政策 | 第54-55页 |
·一个关于主体部门资产组合的一般均衡模型 | 第55-61页 |
·住户的最优化条件及含义 | 第55-56页 |
·企业的最优化条件及含义 | 第56-60页 |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框架 | 第60-61页 |
·一般均衡框架下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传导机制 | 第61-62页 |
·若干结论 | 第62-64页 |
第3章 中国金融结构转型及前景:经验证据和比较分析 | 第64-85页 |
·引言 | 第64-65页 |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变迁轨迹及前景 | 第65-72页 |
·中国金融资产发展的速度和顺序 | 第65-66页 |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深化的特征和前景 | 第66-69页 |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新组合格局和趋势 | 第69-72页 |
·中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渗透程度和前景 | 第72-79页 |
·中国金融机构的渗透程度和前景 | 第72-75页 |
·中国货币市场结构及渗透程度 | 第75-76页 |
·中国证券市场结构及渗透程度 | 第76-79页 |
·中国宏观经济主要非金融部门的金融资产结构及约束 | 第79-83页 |
·中国居民金融资产负债结构 | 第79-81页 |
·中国企业金融资产负债结构 | 第81-82页 |
·中国政府金融资产负债结构 | 第82-83页 |
·若干结论及进一步的考虑 | 第83-85页 |
第4章 金融结构与货币传导的利率渠道及效应:VAR证据 | 第85-10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5-86页 |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规则、效率和传导机制 | 第86-90页 |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 | 第86-88页 |
·中国货币政策:规则、效率前沿 | 第88-90页 |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迁 | 第90页 |
·中国货币政策:系统性反应和冲击的识别 | 第90-94页 |
·金融结构约束下的利率效应:由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 | 第94-98页 |
·金融结构约束下的利率效应:由政策利率到效率前沿 | 第98-102页 |
·若干结论 | 第102-105页 |
第5章 金融结构与银行信贷渠道及效应:资产组合分析 | 第105-12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5页 |
·银行独特的产业组织特征及银行信贷渠道 | 第105-108页 |
·银行的产业组织特征 | 第105-107页 |
·货币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 | 第107-108页 |
·银行负债结构与银行信贷能力 | 第108-114页 |
·银行的负债管理与负债结构 | 第108-114页 |
·银行负债结构与银行狭义信贷渠道 | 第114页 |
·银行资产结构与银行信贷渠道 | 第114-121页 |
·银行资产结构与货币乘数、贷款乘数效应 | 第114-119页 |
·银行资产结构 | 第114-115页 |
·货币乘数、贷款乘数效应 | 第115-119页 |
·银行资产组合行为与银行信贷渠道 | 第119-121页 |
·若干结论 | 第121-123页 |
第6章 银行信贷渠道的向量误差校正模型与分析 | 第123-13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3页 |
·模型、变量的选择 | 第123-125页 |
·向量误差校正(VEC)模型 | 第123-124页 |
·变量选择 | 第124-125页 |
·数据选取和模型变量的Granger因果检验 | 第125-128页 |
·数据选取 | 第125-127页 |
·模型变量的Granger因果检验 | 第127-128页 |
·向量误差校正模型的估计与“冲击-反应”模拟 | 第128-129页 |
·若干结论与政策含义 | 第129-130页 |
附录: 银行信贷误差校正模型 | 第130-134页 |
第7章 概括与结论 | 第134-137页 |
·概括 | 第134-135页 |
·结论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0页 |
后记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