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3页 |
英文提要 | 第3-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21页 |
1·1 旅游规划和景观生态规划研究进展概述 | 第7-13页 |
1·1·1 旅游业与旅游规划的发展及其动态变化 | 第7-8页 |
1·1·2 旅游地概念分析及旅游规划分类 | 第8-9页 |
1·1·3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发展 | 第9-10页 |
1·1·3·1 景观及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内涵 | 第9-10页 |
1·1·3·2 景观生态规划发展概况 | 第10页 |
1·1·4 旅游地旅游规划与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关系 | 第10-13页 |
1·1·4·1 旅游地旅游规划与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的关系 | 第10-12页 |
1·1·4·2 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国内外研究略况 | 第12-13页 |
1·2 旅游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论问题 | 第13-17页 |
1·2·1 旅游及旅游规划理论分析 | 第13-14页 |
1·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3页 |
1·2·1·2 门槛理论 | 第13-14页 |
1·2·1·3 生态美学理论 | 第14页 |
1·2·2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略析 | 第14-15页 |
1·2·2·1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理论 | 第14页 |
1·2·2·2 景观格局-过程原理 | 第14-15页 |
1·2·2·3 地域分异与景观异质性理论 | 第15页 |
1·2·2·4 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 | 第15页 |
1·2·3 旅游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融合理论剖析 | 第15-17页 |
1·2·3·1 旅游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 | 第15-16页 |
1·2·3·2 旅游景观多样性与稳定性理论 | 第16-17页 |
1·2·3·3 旅游景观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 | 第17页 |
1·3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17-19页 |
1·3·1 选题依据 | 第17-19页 |
1·3·2 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19页 |
1·4 本论文写作思路 | 第19-21页 |
第2章 研究区旅游基础背景分析 | 第21-40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3页 |
2·2 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23页 |
2·3 区位与可进入性分析 | 第23-24页 |
2·4 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 第24-26页 |
2·5 旅游资源及其分析与评价 | 第26-34页 |
2·5·1 旅游资源状况 | 第26-28页 |
2·5·1·1 自然旅游资源 | 第26-27页 |
2·5·1·2 人文旅游资源 | 第27-28页 |
2·5·2 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 第28-34页 |
2·5·2·1 旅游资源的定性评价 | 第28-30页 |
2·5·2·2 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 | 第30-33页 |
2·5·2·3 青云山景区在全省旅游地中的优劣势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2·6 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 | 第34-38页 |
2·6·1 耐性定律及旅游环境容量分析 | 第34-35页 |
2·6·2 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的计算步骤 | 第35页 |
2·6·3 旅游地环境容量模型 | 第35-36页 |
2·6·4 青云山景区旅游环境容量限定性因子分析及计算 | 第36-38页 |
2·7 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第3章 旅游地景观生态分析与评价 | 第40-74页 |
3·1 旅游地景观生态分类与制图 | 第40-47页 |
3·1·1 旅游地景观生态分类的因子分析与确定 | 第40-42页 |
3·1·2 景观生态类型的划分与命名 | 第42-44页 |
3·1·3 主要图件资料及其来源 | 第44页 |
3·1·4 旅游景观生态分类与制图的技术流程 | 第44-47页 |
3·2 旅游地景观多样性分析 | 第47-56页 |
3·2·1 基质判定 | 第47页 |
3·2·2 景观多样性分析的选择依据 | 第47-49页 |
3·2·3 景观类型多样性 | 第49页 |
3·2·4 格局多样性 | 第49-50页 |
3·2·5 斑块多样性 | 第50-51页 |
3·2·6 景观多样性结果分析及其生态与旅游意义 | 第51-56页 |
3·2·6·1 景观类指标分析 | 第53-54页 |
3·2·6·2 景观组级别指数分析 | 第54-56页 |
3·2·6·3 景观型级别综合评价 | 第56页 |
3·3 旅游地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与功能分区 | 第56-64页 |
3·3·1 旅游地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 | 第57-60页 |
3·3·1·1 适宜性评价思想 | 第57页 |
3·3·1·2 限制因子的确定和量化图层的制作 | 第57-58页 |
3·3·1·3 适宜性评价原则、模型及其过程 | 第58-60页 |
3·3·2 旅游地景观生态功能分区 | 第60-64页 |
3·3·2·1 最小累积阻力表面与耗费表面的建立 | 第60-62页 |
3·3·2·2 旅游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识别与景观功能分区的划分 | 第62-64页 |
3·4 旅游地景观敏感性分析与敏感度分区 | 第64-74页 |
3·4·1 相对坡度景观敏感度(S_a) | 第65-67页 |
3·4·2 相对距离景观敏感度(S_d) | 第67-68页 |
3·4·3 视觉机率景观敏感度(S_t) | 第68-69页 |
3·4·4 醒目程度景观敏感度(S_c) | 第69-71页 |
3·4·5 景观综合敏感度及其评价 | 第71-74页 |
第4章 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 第74-93页 |
4·1 生态旅游者旅游心理与旅游形式分析 | 第74-75页 |
4·1·1 生态旅游者旅游心理与旅游需求 | 第74页 |
4·1·2 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形式与旅游地用地分区 | 第74-75页 |
4·2 旅游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思路 | 第75-77页 |
4·2·1 规划设计思路 | 第75页 |
4·2·2 规划设计的目标 | 第75-76页 |
4·2·3 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76-77页 |
4·3 景区斑-廊-基系统规划与设计 | 第77-89页 |
4·3·1 整体规划设计 | 第77-78页 |
4·3·2 旅游地景观功能布局及其规划设计 | 第78-80页 |
4·3·3 旅游活动区规划与设计 | 第80-89页 |
4·4 规划方案的景观生态学与旅游学分析 | 第89-93页 |
第5章 结语 | 第93-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中文摘要 | 第99-102页 |
附录 | 第102-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