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脂大小蠹生物生态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1 小蠹虫研究进展与科学问题的提出 | 第1-17页 |
·红脂大小蠹的分布与寄主 | 第8页 |
·红脂大小蠹的形态学特征 | 第8页 |
·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特征 | 第8-9页 |
·小蠹虫的生态学研究 | 第9-10页 |
·气候条件对小蠹发生的影响 | 第9-10页 |
·树木生长势对小蠹虫发生的影响 | 第10页 |
·小蠹虫发生与林分郁闭度的关系 | 第10页 |
·小蠹虫信息素应用研究 | 第10-13页 |
·小蠹虫对信息素的行为反映 | 第10-11页 |
·信息素在小蠹虫防治中的应用 | 第11-13页 |
·信息素在小蠹虫测报上的应用 | 第12页 |
·大量诱杀防治 | 第12-13页 |
·利用迷向法防治 | 第13页 |
·小蠹虫饲养方法研究 | 第13-14页 |
·小蠹虫的防治研究 | 第14-16页 |
·小蠹虫的种群数量动态及猖獗危害原因分析 | 第14页 |
·小蠹虫防治策略 | 第14-16页 |
·预防措施 | 第15页 |
·治理措施 | 第15-16页 |
·科学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红脂大小蠹生物学特性与习性 | 第17-18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17页 |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试验方法 | 第17-18页 |
·生活史研究 | 第17页 |
·生活习性研究 | 第17页 |
·发生规律研究 | 第17-18页 |
·传播扩散规律 | 第18页 |
·生态学特性及预测预报 | 第18-19页 |
·抽样技术研究 | 第18页 |
·种群的分层抽样技术 | 第18页 |
·种群空间结构研究 | 第18-19页 |
·频次比较法 | 第18页 |
·聚集度指标法 | 第18-19页 |
·种群数量变动随时间及环境的变化规律 | 第19页 |
·饵木诱集试验 | 第19页 |
·线虫防治试验 | 第19-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39页 |
·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特性与习性 | 第20-28页 |
·红脂大小蠹生活史 | 第20-22页 |
·生活习性 | 第22-23页 |
·发生规律 | 第23-28页 |
·郁闭度对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影响 | 第23-24页 |
·树势对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影响 | 第24-25页 |
·坡向、坡度对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不同林木位置对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影响 | 第26-27页 |
·树木生理状况对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影响 | 第27页 |
·温、湿度对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影响 | 第27-28页 |
·红脂大小蠹生态学特性及预测预报 | 第28-34页 |
·简单随机抽样技术 | 第28-29页 |
·红脂大小蠹的分层抽样 | 第29-30页 |
·种群的空间结构 | 第30-33页 |
·频次比较法测定空间格局 | 第30-32页 |
·聚集度指标测定空间格局 | 第32-33页 |
·红脂大小蠹的扩散规律 | 第33-34页 |
·行家峪林区其它小蠹种群及天敌 | 第34页 |
·红脂大小蠹的预测预报 | 第34-36页 |
·信息素诱集预测 | 第34-35页 |
·根据树势预测害虫发生量 | 第35-36页 |
·红脂大小蠹防治技术 | 第36-39页 |
·聚集信息素诱杀技术 | 第36页 |
·饵木诱集防治 | 第36-37页 |
·线虫防治试验 | 第37页 |
·化学防治 | 第37-39页 |
·树干喷药触杀 | 第37-38页 |
·蛀孔注药防治 | 第38页 |
·毒签防治 | 第38-39页 |
4 结论与控制对策建议 | 第39-42页 |
·主要结论 | 第39页 |
·控制对策建议 | 第39-42页 |
·检疫 | 第40页 |
·监测与测报 | 第40页 |
·营林防治措施 | 第40页 |
·天敌的保护和利用 | 第40-41页 |
·伐桩真菌处理 | 第41页 |
·应用线虫防治 | 第41页 |
·信息素的开发和应用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ABSTRACT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