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1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8页 |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13页 |
1 试验材料 | 第11页 |
2 试验方法 | 第11-13页 |
·试验安排 | 第11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11页 |
·米质分析 | 第11-12页 |
·稻瘟病抗性鉴定 | 第12页 |
·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 第12-13页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13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3-34页 |
1 参试杂交组合的历史特征 | 第13-15页 |
2 1976-1995年杂交水稻不育系利用及其特点 | 第15-19页 |
·杂交早稻的不育系使用情况 | 第15页 |
·杂交晚稻的不育系使用情况 | 第15页 |
·杂交中稻的不育系使用情况 | 第15页 |
·杂交晚粳的不育系使用情况 | 第15-19页 |
·不育系的利用特点 | 第19页 |
3 1976-1995年杂交水稻选育的主要进展 | 第19-22页 |
·产量 | 第19页 |
·米质 | 第19-22页 |
4 “九五”期间(1996-2000年)杂交水稻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参试组合来源 | 第22-23页 |
·不育系使用情况 | 第23页 |
·产量 | 第23-25页 |
·米质 | 第25页 |
·抗性 | 第25-26页 |
5 杂交稻主要性状表现及其相关性 | 第26-34页 |
·杂交早稻的主要性状表现及其相关性 | 第26-29页 |
·杂交晚稻的主要性状表现及其相关性 | 第29-31页 |
·杂交中稻的主要性状表现及其相关性 | 第31页 |
·杂交早稻、晚稻、中稻主要性状相关性的异同及实践意义 | 第31-34页 |
结语与讨论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