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外剥内扎整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46例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6-7页 |
2 资料与方法 | 第7-15页 |
·诊断依据 | 第7页 |
·病例选择 | 第7页 |
·纳入对象 | 第7页 |
·排除对象 | 第7页 |
·随机分组情况 | 第7-8页 |
·统计方法 | 第8页 |
·病例一般资料 | 第8页 |
·治疗方法 | 第8-10页 |
·术前准备 | 第8页 |
·麻醉 | 第8-9页 |
·消毒 | 第9页 |
·手术操作 | 第9-10页 |
·术中注意事项 | 第10-12页 |
·手术切口的选择 | 第10页 |
·术中肛垫提升固定 | 第10-11页 |
·保留肛管粘膜和皮肤 | 第11页 |
·内括约肌部分切断 | 第11-12页 |
·母痔和子痔的处理 | 第12页 |
·术后处理 | 第12-14页 |
·休息 | 第12页 |
·饮食 | 第12页 |
·术后坐浴、换药 | 第12页 |
·并发症的处理 | 第12-14页 |
·疗效评价 | 第14-15页 |
·疗效观察指标 | 第14页 |
·疗效观察指标标准 | 第14-15页 |
·疗效标准 | 第15页 |
·复发的判定标准 | 第15页 |
3 结果 | 第15-16页 |
·对照指标分析 | 第15-16页 |
·疗程 | 第16页 |
·复发率比较 | 第16页 |
4 讨论 | 第16-19页 |
·环状混合痔产生的机理 | 第16-17页 |
·疗效分析 | 第17页 |
·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 | 第17-19页 |
·伴直肠粘膜松弛 | 第17-18页 |
·并发内痔嵌顿 | 第18页 |
·其它 | 第18-19页 |
5 结论 | 第19页 |
6 问题与展望 | 第19-21页 |
致谢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3页 |
附录 痔的概述 | 第23-44页 |
1 古代对痔的认识 | 第23-24页 |
2 痔的现代研究 | 第24-30页 |
·痔的概念 | 第24页 |
·痔的解剖学 | 第24-28页 |
·肛垫的提出 | 第24-25页 |
·肛垫的发生学 | 第25页 |
·肛垫的组织学研究 | 第25-26页 |
·肛垫的纤维肌性组织 | 第26-27页 |
·肛垫的生理功能 | 第27-28页 |
·痔与血管系统的关系 | 第28页 |
·痔的病理学 | 第28-30页 |
3 痔的病因与流行病学 | 第30-37页 |
·痔的发病率 | 第30-31页 |
·痔病因的中医学认识 | 第31-33页 |
·原发病因 | 第31-32页 |
·诱因 | 第32-33页 |
·痔病因的西医学认识 | 第33-35页 |
·痔的发生 | 第35页 |
·痔发病的相关因素 | 第35-37页 |
4 痔的分类 | 第37页 |
·中医学分类 | 第37页 |
·现代医学分类 | 第37页 |
5 治疗原则 | 第37-39页 |
·一般治疗 | 第38页 |
·非手术治疗 | 第38页 |
·手术治疗 | 第38-39页 |
6 关于环状混合痔治疗的研究 | 第39-41页 |
·外剥内扎术 | 第39页 |
·环切术 | 第39页 |
·分段结扎术 | 第39-40页 |
·PPH | 第40页 |
·其他术式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