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负荷分布对线路供电能力的影响 | 第10页 |
1.2.2 提高线路供电能力的研究 | 第10-13页 |
1.2.3 过电压研究 | 第13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长线方程的处理 | 第15-22页 |
2.1 长线双口网络 | 第15-17页 |
2.2 入口阻抗 | 第17-20页 |
2.3 线路的自然功率(或自然负荷) | 第20-22页 |
第3章 35kV供电线路空载电压升高问题研究 | 第22-42页 |
3.1 35kV线路空载时沿线电压电流分布 | 第22-28页 |
3.1.1 空载时线路电压电流分布的计算 | 第22-24页 |
3.1.2 电源电抗对空载线路末端电压的影响 | 第24-26页 |
3.1.3 青藏铁路供电线路空载时沿线电压电流分布 | 第26-28页 |
3.2 并联电抗器的补偿原理 | 第28-41页 |
3.2.1 并联电抗器的补偿原理 | 第28页 |
3.2.2 并联电抗器安装位置对补偿的影响 | 第28-35页 |
3.2.3 并联补偿电抗器容量计算 | 第35-36页 |
3.2.4 青藏铁路并联电抗器容量确定 | 第36-38页 |
3.2.5 装设上述补偿容量并联电抗器的线路用计算机仿真效果 | 第38-39页 |
3.2.6 并联电抗器补偿效果总结 | 第39-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35kV超长距离供电线路供电能力研究 | 第42-90页 |
4.1 超长距离供电线路潮流计算 | 第42-47页 |
4.1.1 潮流计算公式 | 第42-43页 |
4.1.2 线路带负荷运行仿真 | 第43-47页 |
4.1.3 其它线路带负荷运行 | 第47页 |
4.2 确定无功补偿容量的方法 | 第47-58页 |
4.2.1 确定无功补偿容量的常用方法 | 第47-53页 |
4.2.2 电压损失计算 | 第53-54页 |
4.2.3 线路的最优无功补偿 | 第54-58页 |
4.3 并联电容补偿 | 第58-68页 |
4.3.1 分布负荷的等值负荷计算 | 第58-59页 |
4.3.2 并联电容补偿原理 | 第59页 |
4.3.3 并联电容补偿的作用 | 第59-60页 |
4.3.4 并联电容器补偿的特点 | 第60-61页 |
4.3.5 并联补偿电容容量确定 | 第61页 |
4.3.6 青藏铁路供电线路采用并联电容补偿 | 第61-64页 |
4.3.7 青藏铁路供电线路并联电容补偿的优化 | 第64-68页 |
4.4 串联电容补偿 | 第68-73页 |
4.4.1 串联电容补偿对电压的影响 | 第68-69页 |
4.4.2 串联补偿电容计算 | 第69-70页 |
4.4.3 青藏线串联电容补偿仿真 | 第70-72页 |
4.4.4 其它线路串联电容补偿情况 | 第72-73页 |
4.5 串联、并联电容补偿相结合 | 第73-74页 |
4.6 动态无功补偿 | 第74-84页 |
4.6.1 无功功率动态补偿原理 | 第74-75页 |
4.6.2 调相机 | 第75页 |
4.6.3 静止补偿器 | 第75-80页 |
4.6.4 采用全控型器件的静止无功发生器(SVG) | 第80-82页 |
4.6.5 采用动态可调并联补偿装置的计算步骤 | 第82-83页 |
4.6.6 几种无功补偿装置的性能比较 | 第83页 |
4.6.7 青藏线采用动态可调并联补偿装置 | 第83-84页 |
4.7 提高青藏线供电质量的其它措施 | 第84-88页 |
4.7.1 改变110kV供电方式 | 第84页 |
4.7.2 采用备用电源 | 第84页 |
4.7.3 采用分裂导线 | 第84-85页 |
4.7.4 采用紧凑型输电线路 | 第85-87页 |
4.7.5 采用多相输电方式 | 第87-8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35kV超长距离供电线路操作过电压研究 | 第90-105页 |
5.1 工频过电压 | 第90-95页 |
5.1.1 空载长线中的电容效应 | 第90页 |
5.1.2 不对称接地引起的工频过电压 | 第90-93页 |
5.1.3 负载突变形成的过电压 | 第93-95页 |
5.2 操作过电压 | 第95-102页 |
5.2.1 间歇电弧接地过电压 | 第95-96页 |
5.2.2 空载线路分闸过电压 | 第96-98页 |
5.2.3 空载线路合闸过电压 | 第98-102页 |
5.3 内部过电压的总结 | 第102-105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