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6页 |
1 麻黄的价值 | 第11-14页 |
1.1 麻黄的药用价值 | 第11-12页 |
1.2 麻黄的饲用价值 | 第12页 |
1.3 麻黄的生态价值 | 第12-13页 |
1.4 麻黄的经济价值 | 第13-14页 |
2 麻黄的种类及其分布 | 第14-15页 |
3 近代麻黄研究应用概况 | 第15-17页 |
4 前景展望 | 第17-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6页 |
第二章 麻黄生物碱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 第26-37页 |
1 实验部分 | 第27-31页 |
1.1 仪器和试剂 | 第27页 |
1.2 色谱条件 | 第27页 |
1.3 样品及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第27-28页 |
1.3.1 样品的制备 | 第28页 |
1.3.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第28页 |
1.4 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28-30页 |
1.5 提取方法 | 第30-31页 |
2 结果 | 第31-32页 |
3 方法改进与讨论 | 第32-36页 |
3.1 方法的改进 | 第33-35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第三章 HPLC测定新疆不同产地麻黄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含量 | 第37-44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7-3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8-41页 |
2.1 色谱条件 | 第38-39页 |
2.2 供试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9-40页 |
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9页 |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9-40页 |
2.3 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40页 |
2.4 精密度实验 | 第40页 |
2.5 重复性实验 | 第40-41页 |
2.6 加样回收率实验 | 第41页 |
2.7 样品测定 | 第41页 |
3 讨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工业提取麻黄碱萃取溶剂的探讨 | 第44-56页 |
1 实验部分 | 第44-47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44页 |
1.2 色谱条件 | 第44-45页 |
1.3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第45页 |
1.4 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45-46页 |
1.5 工艺流程 | 第46-47页 |
1.6 提取原理 | 第4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2.1 二甲苯萃取法 | 第47-51页 |
2.1.1 色谱检测 | 第47-49页 |
2.1.2 核磁共振(~1H-NMR)检测 | 第49-51页 |
2.1.2.1 草酸麻黄碱样品~1H-NMR图 | 第49-50页 |
2.1.2.2 草酸伪麻黄碱样品~1H-NMR图 | 第50-51页 |
2.2 戊醇萃取法 | 第51-55页 |
2.2.1 色谱检测 | 第51-53页 |
2.2.2 核磁共振(~1H-NMR)检测 | 第53-55页 |
2.2.2.1 草酸麻黄碱样品~1H-NMR图 | 第53-54页 |
2.2.2.2 草酸伪麻黄碱样品~1H-NMR图 | 第54-55页 |
2.3 讨论 | 第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单柱阴离子色谱法测定麻黄中的无机阴离子 | 第56-62页 |
1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56-57页 |
1.2 色谱条件 | 第57页 |
1.3 样品处理 | 第5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0页 |
2.1 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 第57-58页 |
2.2 线性范围、精密度和最小检测限 | 第58-59页 |
2.3 样品分析及回收率 | 第59-60页 |
3 讨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第六章 麻黄挥发油的提取及鉴定 | 第62-68页 |
1 实验部分 | 第63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63页 |
1.2 色谱条件 | 第63页 |
1.3 样品处理 | 第63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3-67页 |
2.1 结果 | 第63-66页 |
2.2 讨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