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配电管理系统概述 | 第7-10页 |
1.1.1 配电管理系统的意义 | 第7-8页 |
1.1.2 配电管理系统的组成 | 第8-9页 |
1.1.3 配电管理系统与能量管理系统的异同 | 第9-10页 |
1.2 配电自动化系统 | 第10-12页 |
1.2.1 配电SCADA系统 | 第10-11页 |
1.2.2 需方用电管理DSM | 第11页 |
1.2.3 配电地理信息系统 | 第11-12页 |
1.3 高级应用软件 | 第12-14页 |
1.3.1 网络接线分析 | 第12页 |
1.3.2 配电潮流计算 | 第12-13页 |
1.3.3 状态估计 | 第13页 |
1.3.4 负荷预测 | 第13页 |
1.3.5 网络重构与事故恢复 | 第13-14页 |
1.3.6 短路电流计算 | 第14页 |
1.4 本文所作的工作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馈线自动化系统 | 第15-27页 |
2.1 馈线自动化系统简介 | 第15-18页 |
2.1.1 馈线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性 | 第15页 |
2.1.2 馈线自动化系统国内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5-18页 |
2.2 基于FTU的分层分布式FA系统 | 第18-22页 |
2.2.1 基于FTU的分层分布式FA系统实现前提 | 第18页 |
2.2.2 馈线终端单元FTU层 | 第18-20页 |
2.2.3 配电子站层(区域工作站) | 第20页 |
2.2.4 配电主站层 | 第20-22页 |
2.3 馈线自动化系统中的通讯网络 | 第22-25页 |
2.3.1 馈线自动化对通讯的要求 | 第23-24页 |
2.3.2 应用在配电网的多种通信方式 | 第24-25页 |
2.4 基于FTU的FA系统技术解决方案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馈线自动化算法研究 | 第27-57页 |
3.1 变结构耗散网络 | 第27-32页 |
3.1.1 耗散网络的性质 | 第27页 |
3.1.2 配电网络的处理 | 第27-28页 |
3.1.3 基于耗散网络的配电网络数据结构 | 第28-32页 |
3.1.4 基于耗散网络的配电网络的一些特性 | 第32页 |
3.2 配网故障区域判断与隔离 | 第32-41页 |
3.2.1 配电网络故障区段判断和隔离问题简述 | 第32-33页 |
3.2.2 配电网的基形变换 | 第33-35页 |
3.2.3 配电网的点弧变换 | 第35-38页 |
3.2.4 过热弧搜寻算法 | 第38-40页 |
3.2.5 故障隔离 | 第40-41页 |
3.3 配网负荷分配 | 第41-44页 |
3.3.1 配电网的弧点变换 | 第41-42页 |
3.3.2 配电网的负荷分配实例 | 第42-44页 |
3.4 配网负荷均衡化 | 第44-50页 |
3.4.1 变结构网络的分解 | 第44-45页 |
3.4.2 搜寻和连通系中最热源点连通的末梢点 | 第45-46页 |
3.4.3 搜寻和连通系中末梢点连通的源点 | 第46-47页 |
3.4.4 连通系的负荷均衡化 | 第47-50页 |
3.5 配网故障恢复 | 第50-53页 |
3.5.1 确定故障后可能存在的恢复方案 | 第51页 |
3.5.2 选取恢复负荷比率最高的恢复方案 | 第51页 |
3.5.3 最优恢复方案的执行 | 第51-53页 |
3.6 配网特殊接线的处理 | 第53-57页 |
3.6.1 问题的提出 | 第53-54页 |
3.6.2 特殊配网接线的处理 | 第54页 |
3.6.3 特殊配网接线故障判断、隔离、恢复及负荷均衡化 | 第54-57页 |
第四章 馈线自动化高级应用软件系统程序设计 | 第57-77页 |
4.1 系统实现计算机技术基础 | 第57-60页 |
4.1.1 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在电力系统相关软件中的应用 | 第57-58页 |
4.1.2 Windows编程 | 第58-59页 |
4.1.3 Visual C++ 6.0与MFC简介 | 第59-60页 |
4.2 图形组态模块设计 | 第60-70页 |
4.2.1 矢量图与位图的比较 | 第61页 |
4.2.2 用文档和视窗实现网络接线图绘制和存取 | 第61-63页 |
4.2.3 面向对象的电力系统元件类库 | 第63-67页 |
4.2.4 基于数据库实现图形文档保存 | 第67-68页 |
4.2.5 用户组态 | 第68-70页 |
4.3 算法处理模块设计 | 第70-75页 |
4.3.1 网络拓扑和动态着色 | 第70-72页 |
4.3.2 馈线自动化功能实现 | 第72-75页 |
4.4 通讯与报表模块概述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有关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