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20页 |
1 绪论 | 第20-28页 |
1. 1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1.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 | 第21-22页 |
1. 3 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第22-24页 |
1. 3. 1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 3. 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 4 研究的目标与框架 | 第24-28页 |
1. 4. 1 研究目标 | 第24-26页 |
1. 4. 2 研究框架 | 第26-28页 |
2 重庆与香港的城市化进程 | 第28-62页 |
2. 1 城市化概述 | 第28-30页 |
2. 1. 1 城市化的含义 | 第28页 |
2. 1. 2 世界城市化进程 | 第28-29页 |
2. 1. 3 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 第29-30页 |
2. 2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 第30-31页 |
2. 3 重庆的城市化进程 | 第31-45页 |
2. 3. 1 重庆城市发展的历史 | 第33-34页 |
2. 3. 2 城市化与城市形态 | 第34-45页 |
2. 4 香港的城市化进程 | 第45-62页 |
2. 4. 1 香港的历史及概况 | 第45-48页 |
2. 4. 2 城市化进程 | 第48-58页 |
2. 4. 3 未来的发展前景 | 第58-62页 |
3 城市化与城市空间形态 | 第62-82页 |
3. 1 香港新市镇建设的启示 | 第62-72页 |
3. 1. 1 新市镇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62-63页 |
3. 1. 2 建设的原则与步骤 | 第63-67页 |
3. 1. 3 新市镇的功能 | 第67-71页 |
3. 1. 4 存在的问题 | 第71-72页 |
3. 2. 5 小结 | 第72页 |
3. 2 重庆主城区分散格局的建构 | 第72-82页 |
3. 2. 1 人口规模 | 第73页 |
3. 2. 2 用地布局 | 第73-76页 |
3. 2. 3 生态建设 | 第76-77页 |
3. 2. 4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 第77-79页 |
3. 2. 5 基础设施建设 | 第79页 |
3. 2. 6 城市交通建设 | 第79-81页 |
3. 2. 7 外围组团建设 | 第81-82页 |
4 城市规划设计发展与城市形态发展模式 | 第82-102页 |
4. 1 重庆早期的城市规划设计 | 第82-86页 |
4. 1. 1 产生背景 | 第82-83页 |
4. 1. 2 内容简介 | 第83-86页 |
4. 1. 3 要项评价 | 第86页 |
4. 2 香港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 | 第86-92页 |
4. 2. 1 战前的城市规划 | 第86-88页 |
4. 2. 2 战后40-50年代--城市规划起步期 | 第88-89页 |
4. 2. 3 60-70年代--新市镇的发展 | 第89-91页 |
4. 2. 4 80年代--香港城市规划的成熟期 | 第91-92页 |
4. 3 香港城市规划设计介绍 | 第92-95页 |
4. 3. 1 全港发展策略 | 第92页 |
4. 3. 2 次区域规划 | 第92-93页 |
4. 3. 3 都会计划 | 第93-95页 |
4. 4 城市形态发展模式 | 第95-100页 |
4. 4. 1 重庆城市形态发展模式 | 第95-98页 |
4. 4. 2 香港城市形态发展模式 | 第98-100页 |
4. 5 重庆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展望 | 第100-102页 |
5 城市空间拓展与城市风貌 | 第102-128页 |
5. 1 香港都会区城市空间的拓展与改造 | 第102-106页 |
5. 1. 1 用地概况 | 第102页 |
5. 1. 2 拓展与发展方式 | 第102-106页 |
5. 2 重庆主城区城市空间的拓展 | 第106-110页 |
5. 2. 1 主城区城市形态概况 | 第106-108页 |
5. 2. 2 拓展方式研究 | 第108-110页 |
5. 3 城市的天际线 | 第110-117页 |
5. 3. 1 山地城市天际线的特点 | 第110-112页 |
5. 3. 2 重庆城市天际线的现状 | 第112-114页 |
5. 3. 3 创造富于美感的城市天际线 | 第114-117页 |
5. 4 城市的滨水区域景观 | 第117-121页 |
5. 4. 1 山地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的产生 | 第117-119页 |
5. 4. 2 山地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的美感 | 第119页 |
5. 4. 3 滨水区域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119-121页 |
5. 5 城市的生态建设 | 第121-128页 |
5. 5. 1 重庆市的生态状况 | 第121-122页 |
5. 5. 2 生态因子的调控效应 | 第122-125页 |
5. 5. 3 山地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 第125页 |
5. 5. 4 重庆城市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 | 第125-128页 |
6 空间特色分析 | 第128-142页 |
6. 1 集约化的现代山地都市空间 | 第128-134页 |
6. 1. 1 集约化概述 | 第128页 |
6. 1. 2 山地都市空间的集约化 | 第128-129页 |
6. 1. 3 重庆与香港高密度发展模式的比较 | 第129-131页 |
6. 1. 4 重庆解放碑地区城市空间利用分析 | 第131-134页 |
6. 2 三维的山地都市步行系统 | 第134-142页 |
6. 2. 1 山地城市的通勤特点 | 第134-135页 |
6. 2. 2 香港的步行系统 | 第135-138页 |
6. 2. 3 重庆城市的步行交通 | 第138-140页 |
6. 2. 4 建设完善的架空步行系统 | 第140-142页 |
7 建筑群体景观分析 | 第142-164页 |
7. 1 建筑群体与城市景观 | 第142-146页 |
7. 1. 1 存在的问题 | 第142页 |
7. 1. 2 建筑群体的认知 | 第142-143页 |
7. 1. 3 城市的建筑 | 第143-146页 |
7. 2 香港都会区建筑群体景观分析 | 第146-149页 |
7. 2. 1 性质及概况 | 第146-147页 |
7. 2. 2 高度 | 第147-148页 |
7. 2. 3 建筑外墙与城市景观 | 第148-149页 |
7. 3 重庆主城中心区建筑群体景观分析 | 第149-152页 |
7. 3. 1 性质及概况 | 第149-150页 |
7. 3. 2 高度 | 第150-151页 |
7. 3. 3 建筑形体与城市景观 | 第151-152页 |
7. 4 城市的户外广告 | 第152-157页 |
7. 4. 1 现存问题 | 第152-154页 |
7. 4. 2 户外广告的系统性 | 第154-156页 |
7. 4. 3 对设计与管理的建议 | 第156-157页 |
7. 5 城市的生态因子 | 第157-164页 |
7. 5. 1 分类 | 第157-158页 |
7. 5. 2 香港都会区的公共绿地 | 第158-164页 |
8 结语 | 第164-168页 |
8. 1 重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历程回顾 | 第164-165页 |
8. 2 结语 | 第165-168页 |
致谢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