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英文) | 第1-20页 |
第一章 经济道德层次论: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理性需求 | 第20-44页 |
第一节 现实的矛盾 | 第21-29页 |
一、 源于新体制与旧思想间矛盾的转轨失序 | 第21-24页 |
二、 据于新规则与旧行为间矛盾的道德失范 | 第24-26页 |
三、 因于新需求与旧习惯间矛盾的心理失衡 | 第26-29页 |
第二节 理论的困惑 | 第29-35页 |
一、 实践的发展与理论的滞后 | 第30-32页 |
二、 理论的生发与规定的迥导 | 第32-35页 |
第三节 视角的转换 | 第35-44页 |
一、 提出经济道德“层次论”的理论背景 | 第36-37页 |
二、 划分经济道德“层次论”的现实基础 | 第37-39页 |
三、 构建经济道德“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 第39-42页 |
四、 确认经济道德“层次论”的双重意义 | 第42-44页 |
第二章 经济发展道德:经济发展与道德的内在契合 | 第44-55页 |
第一节 经济发展道德及其基本特征 | 第45-46页 |
一、 经济发展道德的基本内涵 | 第45页 |
二、 经济发展道德的基本特征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经济发展道德建构的依据 | 第46-49页 |
一、 客观依据--经济发展活动的内在要求 | 第46-47页 |
二、 现实依据--澄清经济发展活动中道德标准的模糊认识 | 第47-48页 |
三、 理论依据--经济发展与道德生发的互动关系 | 第48-49页 |
第三节 经济发展道德的价值蕴含 | 第49-55页 |
一、 对经济发展决策的道德认同 | 第49-51页 |
二、 对经济发展行为的道德规范 | 第51-52页 |
三、 对经济发展活动非规范行为的道德鞭挞 | 第52页 |
四、 对经济发展单向度价值取向的道德审视 | 第52-55页 |
第三章 利群:经济发展道德的基本原则 | 第55-69页 |
第一节 利群是经济发展道德的基本原则 | 第55-57页 |
一、 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活动在道德上的特殊要求 | 第55-56页 |
二、 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在经济发展领域中的具体要求 | 第56-57页 |
三、 表达了人类生存和发展对经济发展活动的根本要求 | 第57页 |
第二节 利群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 第57-62页 |
一、 利群的基本内涵 | 第58-61页 |
二、 利群的基本特征 | 第61-62页 |
第三节 利群原则与功利主义 | 第62-66页 |
一、 传统的功利主义 | 第62-64页 |
二、 社会主义的功利主义 | 第64-65页 |
三、 利群原则与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的一致性 | 第65-66页 |
第四节 利群原则与集体主义 | 第66-69页 |
一、 “虚构的集体主义” | 第66-67页 |
二、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 | 第67页 |
三、 利群原则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一致性 | 第67-69页 |
第四章 经济发展道德的基本规范 | 第69-84页 |
第一节 确立经济发展道德基本规范的根据 | 第69-71页 |
一、 源于经济发展活动的本质关系及其要求 | 第69-70页 |
二、 因于经济发展道德“利群”原则及其要求 | 第70页 |
三、 据于经济发展活动的规则及其要求 | 第70-71页 |
第二节 效益结合速度 | 第71-74页 |
一、 效益结合速度是经济发展的理想追求 | 第71-72页 |
二、 效益结合速度的基本道德要求 | 第72-74页 |
第三节 效率兼顾公平 | 第74-77页 |
一、 效率兼顾公平是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 | 第74-76页 |
二、 效率兼顾公平的基本道德要求 | 第76-77页 |
第四节 局部协从全局 | 第77-80页 |
一、 局部协从全局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 第77-79页 |
二、 局部协从全局的基本道德要求 | 第79-80页 |
第五节 目前虑及长远 | 第80-84页 |
一、 目前虑及长远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80-82页 |
二、 目前虑及长远的基本道德要求 | 第82-84页 |
第五章 经济运行道德:经济运行与道德的深层耦合 | 第84-93页 |
第一节 经济运行道德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 第84-85页 |
一、 经济运行道德的基本内涵 | 第84页 |
二、 经济运行道德的基本特征 | 第84-85页 |
第二节 经济运行道德建构的依据 | 第85-88页 |
一、 市场经济规则的滞后:建构经济运行道德的客观需要 | 第86页 |
二、 平等交换原则的滥用:建构经济运行道德的现实要求 | 第86-87页 |
三、 主体二重性的作用:建构经济运行道德的理论依据 | 第87-88页 |
第三节 建构经济运行道德的价值意蕴 | 第88-93页 |
一、 对正当“谋利”的充分肯定 | 第89页 |
二、 对经济秩序的有效规范 | 第89-91页 |
三、 对合作效益的切实保证 | 第91-93页 |
第六章 互利:经济运行道德的基本原则 | 第93-108页 |
第一节 互利”的萌生和发展 | 第93-95页 |
一、 互利观念的萌生 | 第93-94页 |
二、 互利思想的发展 | 第94-95页 |
第二节 “互利”的内涵和特征 | 第95-101页 |
一、 互利的内涵 | 第95-99页 |
二、 互利的特征 | 第99-101页 |
第三节 “互利”的辨正与依循 | 第101-108页 |
一、 互利与等价交换 | 第101-103页 |
二、 互利与合理利己主义 | 第103-105页 |
三、 互利与集体主义原则的一致性 | 第105-108页 |
第七章 经济运行道德的基本规范 | 第108-122页 |
第一节 确立经济运行道德基本规范的依据 | 第108-109页 |
一、 基于市场经济运行活动中的基本道德关系和要求 | 第108页 |
二、 因于经济运行道德的基本原则 | 第108页 |
三、 据于大多数经济运行道德主体的觉悟水平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勤劳俭朴 | 第109-113页 |
一、 确立勤劳俭朴的依据 | 第109页 |
二、 勤劳俭朴的内涵和要求 | 第109-113页 |
第三节 、 公平竞争 | 第113-116页 |
一、 确立公平竞争的依据 | 第113页 |
二、 公平竞争的内涵和要求 | 第113-116页 |
第四节 循章协作 | 第116-119页 |
一、 确立循章协作的依据 | 第116-117页 |
二、 循章协作的内涵和要求 | 第117-119页 |
第五节 诚实守信 | 第119-122页 |
一、 确立诚实守信的依据 | 第119页 |
二、 诚实守信的内涵和要求 | 第119-122页 |
第八章 经济交往道德:经济交往与道德的有机融合 | 第122-130页 |
第一节 经济交往道德及其基本特征 | 第122-124页 |
一、 经济交往道德的基本内涵 | 第122-123页 |
二、 经济交往道德的基本特征 | 第123-124页 |
第二节 经济交往道德建构的依据 | 第124-127页 |
一、 混乱的道德标准:建构经济交往道德的现实原由 | 第124-125页 |
二、 多重的事物属性:建构经济交往道德的理论依据 | 第125-126页 |
三、 良好的社会风尚:建构经济交往道德的客观需求 | 第126-127页 |
第三节 建构经济交往道德的价值蕴含 | 第127-130页 |
一、 对经济交往活动的规范 | 第127-128页 |
二、 对商品意识泛化的匡正 | 第128-129页 |
三、 对交往主体人格的提升 | 第129-130页 |
第九章 利他:经济交往道德的基本原则 | 第130-141页 |
第一节 “利他”的源流论略 | 第130-134页 |
一、 中国传统的利他思想 | 第130-131页 |
二、 资产阶级的利他主义 | 第131-133页 |
三、 集体主义的利他行为 | 第133-134页 |
第二节 “利他”的思想考辨 | 第134-138页 |
一、 利他原则与“合理利己” | 第134-136页 |
二、 利他原则与利他主义 | 第136-138页 |
第三节 “利他”的实践解析 | 第138-141页 |
一、 层次的差别 | 第138-139页 |
二、 领域的区分 | 第139-140页 |
三、 时空的阈限 | 第140-141页 |
第十章 经济交往道德的基本规范 | 第141-152页 |
第一节 确立经济交往道德基本规范的依据 | 第141-143页 |
一、 因于经济交往道德的基本原则 | 第141-142页 |
二、 源于经济交往活动的行为失范 | 第142页 |
三、 据于经济交往活动的价值导向 | 第142-143页 |
第二节 克己奉人 | 第143-146页 |
一、 确立克己奉人的依据 | 第143-144页 |
二、 克己奉人的内涵和要求 | 第144-146页 |
第三节 扶贫济弱 | 第146-147页 |
一、 确立扶贫济弱的依据 | 第146页 |
二、 扶贫济弱的内涵和要求 | 第146-147页 |
第四节 解危助困 | 第147-149页 |
一、 确立解危助困的依据 | 第147-148页 |
二、 解危助困的内涵和要求 | 第148-149页 |
第五节 敬老爱幼 | 第149-152页 |
一、 确立敬老爱幼的依据 | 第149-150页 |
二、 敬老爱幼的内涵和要求 | 第150-15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2-157页 |
后记 | 第157-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