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前言 | 第5-8页 |
第一章 “我”与古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艺术主体的出现 | 第8-19页 |
一、 历史的回顾,现实的沉思 | 第8-9页 |
二、 “我法”的三个发展阶段 | 第9-13页 |
1、 “我自用我法” | 第10-11页 |
2、 “不立一法”、“不舍一法” | 第11-12页 |
3、 “是法非法,即成我法” | 第12-13页 |
三、 法与化 | 第13-16页 |
四、 法则与自由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我”与自然:“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艺术主体与客体之关系 | 第19-28页 |
一、 “自一以分万” | 第19-21页 |
二、 “师造化” | 第21-24页 |
三、 “蒙养”与“生活” | 第24-26页 |
四、 “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与绘画创作:“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艺术主体如何进行艺术创作 | 第28-34页 |
一、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 第28-29页 |
二、 “心不劳则有画矣” | 第29-31页 |
三、 “以气胜得之” | 第31-34页 |
第四章 “我”与艺术作品:“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艺术主体与客体相融为一 | 第34-42页 |
一、 “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 | 第34-35页 |
二、 “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三、 艺境 | 第36-42页 |
1、 “气韵生动” | 第37-38页 |
2、 “诗画传统” | 第38-40页 |
3、 “不似似之”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注释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