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图表目录 | 第7-8页 |
1.导论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宏观层面分析 | 第8页 |
·微观层面分析 | 第8-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角度 | 第9-10页 |
·现实角度 | 第10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12-13页 |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港口 | 第13页 |
·港口城市 | 第13-14页 |
·港口经济腹地 | 第14-15页 |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海港区位理论 | 第15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15-16页 |
·中心-外围理论 | 第16-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文献评述 | 第19-20页 |
3.港口与经济腹地互动发展理论模型 | 第20-27页 |
·从供需角度构建港口与经济腹地互动发展理论模型 | 第20-23页 |
·从时间角度构建港口与经济腹地互动发展理论模型 | 第23-26页 |
·从港口运输功能的角度构建港口与经济腹地互动发展理论模型 | 第26-27页 |
4.港口与经济腹地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41页 |
·港口简介 | 第27-29页 |
·上海港 | 第27页 |
·广州港 | 第27-28页 |
·深圳港 | 第28-29页 |
·港口现状对比分析 | 第29-35页 |
·港口生产能力对比 | 第29-30页 |
·港口运输状况对比 | 第30-33页 |
·港口排名对比 | 第33-35页 |
·港口经济腹地范围确定 | 第35-38页 |
·引力模型 | 第35-36页 |
·指标选取原则~[9] | 第36-37页 |
·港口经济腹地范围的确定 | 第37-38页 |
·港口经济腹地综合实力对比 | 第38-41页 |
·腹地权重的确定 | 第38-39页 |
·经济腹地综合实力对比 | 第39-41页 |
5.港口与经济腹地互动发展分析 | 第41-56页 |
·港口对经济腹地的贡献 | 第41-43页 |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 第41-42页 |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 第42-43页 |
·发挥引进先进技术的作用 | 第43页 |
·经济腹地对港口的贡献 | 第43-46页 |
·提供良好的经济发展政策 | 第43-44页 |
·提供港口发展需要的基础条件 | 第44-45页 |
·影响港口规模和发展方向 | 第45-46页 |
·港口与经济腹地之间冲突分析 | 第46-47页 |
·港口与经济腹地之间的动态分析 | 第47-51页 |
·数据处理 | 第47-49页 |
·经济腹地动态(VAR)分析 | 第49-50页 |
·港口动态(VAR)分析 | 第50-51页 |
·港口与经济腹地有效性分析 | 第51-52页 |
·数据包络分析法简介 | 第51-52页 |
·有效性分析结论 | 第52页 |
·港口与所在城市协调性分析 | 第52-56页 |
·协调性评价体系 | 第52-54页 |
·协调性分析 | 第54-56页 |
6.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6-61页 |
·基本结论 | 第56-57页 |
·相关政策建议 | 第57-60页 |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建设 | 第57-58页 |
·加强港口资源整合利用 | 第58页 |
·自我合理定位 | 第58-59页 |
·加强与经济腹地的有效合作 | 第59-60页 |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注释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