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银行体制论文

银行不良资产重组与债传股

中文摘要第1-5页
文献综述第5-16页
正文:第16-74页
 0 引言第16-17页
 1 经济转轨时期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历史形成原因: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第17-24页
  1.1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第17页
  1.2 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的分析第17-18页
  1.3 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产生的历史背景:转轨经济期投融资体制的变迁第18-20页
  1.4 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比较分析第20页
  1.5 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产生的理论与政策误区第20-21页
  1.6 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特征的界定与审视第21页
  1.7 因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所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第21-24页
 2 国外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借鉴分析第24-33页
  2.1 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第24-29页
   2.1.1 美国的RTC战略第24-25页
   2.1.2 中东欧经济转轨国家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实践第25-27页
   2.1.3 日本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教训第27-29页
   2.1.4 韩国银行重组与不良资产处理第29页
  2.2 国外不良资产重组的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第29-32页
   2.2.1 国外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比较分析第29-32页
   2.2.2 国外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对我国的启示第32页
  2.3 中国特色的银行不良资产重组之路第32-33页
 3 我国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重组第33-38页
  3.1 我国以往银企间债权债务重组之路第33-36页
   3.1.1 财政补贴第33页
   3.1.2 企业破产冲债第33-35页
   3.1.3 银行销债第35页
   3.1.4 对我国以往解决银企间债权债务的评析第35-36页
  3.2 债转股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第36-38页
   3.2.1 债转股产生的历史背景第36页
   3.2.2 债转股的现实意义第36-38页
 4 债转股的理论基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第38-45页
  4.1 债转股的基本理论第38-41页
   4.1.1 债权与股权第38页
   4.1.2 债权转股权的现实含义第38-39页
   4.1.3 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理论第39-41页
  4.2 债转股与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第41-45页
   4.2.1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第41-42页
   4.2.2 债转股对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第42-45页
 5 我国债转股的运作机制及效应评析第45-55页
  5.1 我国债转股的运作机制及思考第45-50页
   5.1.1 我国债转股的条件第45-46页
   5.1.2 债转股的运作程序第46-47页
   5.1.3 我国债转股的投资主体——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第47-48页
   5.1.4 资产管理公司所需资金来源和不良债权收购价格的确定第48-49页
   5.1.5 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东运作途径和债权转股权的转换比例第49-50页
  5.2 我国债转股的效应评价第50-52页
   5.2.1 我国债转股的现实效果第50-51页
   5.2.2 对我国债转股成效的分析第51-52页
  5.3 对我国成效的辩证思考第52-55页
   5.3.1 债转股的实施有赖于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第52-53页
   5.3.2 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化解银行存量不良资产时更应增强银行自身化解不良资产增量水平第53-54页
   5.3.3 在政府主导下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同时应弱化政府的作用第54页
   5.3.4 我国债转股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第54-55页
 6 债转股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第55-63页
  6.1 债转股与资本市场第55-56页
   6.1.1 债转股的顺利实施有赖于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第55-56页
   6.1.2 债转股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第56页
  6.2 完善和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第56-63页
   6.2.1 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第56-57页
   6.2.2 我国资本市场的缺陷第57-58页
   6.2.3 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之路第58-63页
 7 债转股退出机制的设想第63-71页
  7.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变为投资银行的设想第63-66页
   7.1.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生存期后可能的选择第63页
   7.1.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化为投资银行的原因与条件分析第63-64页
   7.1.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成投资银行的基本思想第64-66页
  7.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权退出的途径第66-71页
   7.2.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权退出几种可能途径第66-69页
   7.2.2 几种股权退出方式的比较分析第69-70页
   7.2.3 我国现阶段的政策导向第70-71页
 8 债转股运作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及防范第71-74页
  8.1 有关道德风险的基本理论第71页
  8.2 债转股运作过程中的道德风险表现及危害第71-72页
  8.3 道德风险的形成原因第72-73页
  8.4 道德风险的防范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英文摘要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下一篇: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报告披露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