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葱组织培养与种质亲缘关系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引言 | 第8-13页 |
| 1. 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 | 第8页 |
| 1.1 植物组织培养的开启前阶段 | 第8页 |
| 1.2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奠基阶段 | 第8页 |
| 1.3 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建立阶段 | 第8页 |
| 1.4 植物组织培养的形态发生阶段 | 第8页 |
| 1.5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研究阶段 | 第8页 |
| 2. 组织培养的一般过程 | 第8-11页 |
| 2.1 获得无菌材料 | 第8-9页 |
| 2.2 初代培养 | 第9-10页 |
| 2.2.1 顶芽和腋芽的发育 | 第9页 |
| 2.2.2 不定芽的发育 | 第9页 |
| 2.2.3 体细胞胚状体的发生和发育 | 第9页 |
| 2.2.4 原球茎的发育 | 第9-10页 |
| 2.3 继代培养和快速繁殖 | 第10页 |
| 2.4 生根前准备和诱导生根 | 第10页 |
| 2.5 驯化移栽 | 第10-11页 |
| 3. 组织培养的应用 | 第11页 |
| 4. RAPD技术的发展及原理 | 第11页 |
| 5. 进行物种亲缘关系鉴定的方法 | 第11-12页 |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3-16页 |
| 1. 大葱组织培养的材料和方法 | 第13页 |
| 1.1 接种材料和无菌外植体的获得 | 第13页 |
| 1.2 培养条件 | 第13页 |
| 1.3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13页 |
| 1.4 愈伤组织芽原基的观察 | 第13页 |
| 1.5 再生植株的倍性检测及形态观察 | 第13页 |
| 1.5.1 再生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的检查 | 第13页 |
| 1.5.2 叶片气孔的检测 | 第13页 |
| 2. 葱种质亲缘关系鉴定材料和方法 | 第13-16页 |
| 2.1 试验材料 | 第14页 |
| 2.2 试验方法 | 第14-16页 |
| 2.2.1 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14-15页 |
| 2.2.1.1 微量提取法 | 第14-15页 |
| 2.2.1.2 DNA的检测 | 第15页 |
| 2.2.2 RAPD分析 | 第15-16页 |
| 2.2.2.1 引物的反应条件 | 第15页 |
| 2.2.2.2 反应程序 | 第15页 |
| 2.2.2.3 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15-16页 |
| 2.2.3 数据的处理 | 第16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16-25页 |
| 1. 大葱组织培养结果与分析 | 第16-21页 |
| 1.1 外源激素对愈伤组织形成影响 | 第16-17页 |
| 1.2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 第17页 |
| 1.3 芽的诱导 | 第17-18页 |
| 1.4 芽点的生长和伸长 | 第18-19页 |
| 1.5 根的诱导 | 第19-20页 |
| 1.6 试管苗的驯化移栽及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 第20-21页 |
| 1.6.1 试管苗的驯化移栽 | 第20页 |
| 1.6.2 试管苗的倍性鉴定 | 第20-21页 |
| 1.6.2.1 再生植株根尖细胞的染色体鉴定 | 第20页 |
| 1.6.2.2 再生植株叶片气孔的鉴定 | 第20-21页 |
| 2. 葱种质亲缘关系鉴定结果和分析 | 第21-25页 |
| 2.1 DNA的提取 | 第21页 |
| 2.2 RAPD扩增结果 | 第21-23页 |
| 2.3 数据的聚类结果 | 第23-25页 |
| 讨论 | 第25-27页 |
| 1. 组培过程中的玻璃化及褐化现象 | 第25-26页 |
| 2. 组织培养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及其检测 | 第26页 |
| 3. 织培养过程中的多倍体的产生 | 第26页 |
| 4. 对再生体系及得到的再生苗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26-27页 |
| 结论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2页 |
| 英文摘要 | 第32-33页 |
| 致谢 | 第33-34页 |
| 图版 | 第34-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