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7页 |
英文提要 | 第7-11页 |
总序: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 | 第11-24页 |
第一篇 诞生和萌发 | 第24-92页 |
纪录片的传入及其萌发(1896年-1905年) | 第24-28页 |
1、 纪录片的传入 | 第24-26页 |
2、 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 | 第26-28页 |
第一章 早期纪录片映照社会的动荡(1905年-1931年) | 第28-49页 |
第一节 早期纪录片:一幅斑斓的民族奋争史 | 第28-40页 |
1、 1905年-1921年的发展概况 | 第28-33页 |
2、 1922年-1926年的发展概况 | 第33-38页 |
3、 1927年-1931年的发展概况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早期纪录片的形态特征:初始的新闻纪录 | 第40-43页 |
1、 简单再现 | 第40-41页 |
2、 纪录片的初始形态 | 第41-43页 |
第三节 早期的社会与纪录片:真实的映照 | 第43-46页 |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一:从杂耍起步 | 第46-49页 |
第二章 与时代共舞的抗战纪录片(1931年-1945年) | 第49-68页 |
第一节 抗战纪录片:一幅抗日战争烽火图 | 第51-59页 |
一、 1932年-1937年:划时代变革时期 | 第51-52页 |
二、 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烽火图 | 第52-59页 |
1、 国统区出品的纪录片 | 第53-56页 |
2、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纪录片 | 第56-57页 |
3、 香港出品的纪录片 | 第57-58页 |
4、 日军占领区的反动纪录片 | 第58-59页 |
第二节 抗战纪录片的形态特征:用事实说话 | 第59-62页 |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 | 第62-64页 |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二:鼓动民众 | 第64-68页 |
第三章 新时代的曙光--解放战争(1945年-1949年) | 第68-92页 |
第一节 解放区纪录片:一首由千千万万人民英雄书写的历史叙事长诗 | 第69-72页 |
第二节 时代变动中的纪录片形态特征 | 第72-76页 |
第三节 时代变动中的社会与纪录片 | 第76-85页 |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三:纪录胜利 | 第85-92页 |
第二篇 发展和扭曲 | 第92-218页 |
第四章 新中国十七年纪录片(1949年-1966年) | 第94-134页 |
第一节 纪录片的走向:曲折中行进 | 第96-111页 |
一、 继续完成民主革命未竟任务的1949-1953年 | 第96-98页 |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953-1966年 | 第98-111页 |
第二节 社会背景与纪录片形态特征 | 第111-117页 |
第三节 变革中的社会与纪录片 | 第117-131页 |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四:形象化政论 | 第131-134页 |
第五章 “文革”时期的纪录片(1966年-1976年) | 第134-162页 |
第一节 纪录片的艰难跋涉 | 第135-139页 |
第二节 纪录片的主要特色及创作经验 | 第139-142页 |
第三节 “十年浩劫”中的社会与纪录片 | 第142-159页 |
一、 历史与影像交织回放 | 第142-156页 |
二、 “文化大革命”起因的探究 | 第156-159页 |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五:为政治服务 | 第159-162页 |
第六章 转折时期的纪录片(1976年-1989年) | 第162-218页 |
第一节 社会在徘徊中前进的记录 | 第163-195页 |
一、 新闻纪录电影 | 第163-177页 |
二、 电视纪录片 | 第177-195页 |
第二节 艺术复兴的最初实绩 | 第195-199页 |
第三节 转折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 | 第199-215页 |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六:政论性的回归 | 第215-218页 |
第三篇 突破和局限 | 第218-341页 |
第七章 迈向新世纪的纪录片(1989-至今) | 第220-341页 |
第一节 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对话 | 第220-293页 |
第二节 社会与纪录片同步发展与繁荣 | 第293-300页 |
第三节 全方位描绘大时代的风采 | 第300-309页 |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七:走向多元化 | 第309-341页 |
一、 从内容到形式的转型 | 第312-322页 |
二、 文献纪录片的审美特质 | 第322-328页 |
三、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90年代纪录片审美特质 | 第328-337页 |
四、 电影真实美学的引进 | 第337-34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41-345页 |
后记 | 第345-3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