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地区二化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的研究
1 前言 | 第1-14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二化螟发生及防治情况 | 第11-12页 |
1.2.2 国内二化螟发生及防治情况 | 第12-1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4-20页 |
2.1 田间试验 | 第14-17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4-15页 |
2.1.1.1 供试土壤 | 第14页 |
2.1.1.2 供试虫源 | 第14-15页 |
2.1.1.3 供试药剂 | 第15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15-17页 |
2.1.2.1 哈尔滨地区二化螟发生情况调查 | 第15页 |
2.1.2.2 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5-16页 |
2.1.2.3 防治药剂筛选 | 第16页 |
2.1.2.4 防治时期确定 | 第16-17页 |
2.2 室内试验 | 第17-20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2.1.1 供试虫源 | 第17页 |
2.2.1.2 供试植物 | 第17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17-20页 |
2.2.2.1 寄主范围研究 | 第17-18页 |
2.2.2.2 生活史研究 | 第18页 |
2.2.2.3 习性观察 | 第18-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39页 |
3.1 哈尔滨地区二化螟的发生情况 | 第20-24页 |
3.1.1 哈尔滨地区的基本自然状况 | 第20页 |
3.1.2 二化螟危害情况 | 第20-24页 |
3.2 在水稻上的危害症状 | 第24-25页 |
3.3 寄主范围 | 第25页 |
3.4 生物学特性 | 第25-29页 |
3.4.1 形态特征 | 第25-26页 |
3.4.2 生活史 | 第26-27页 |
3.4.3 生活习性 | 第27-29页 |
3.5 危害程度与水稻品种的关系 | 第29页 |
3.6 危害程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 第29-31页 |
3.7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 第31-32页 |
3.8 防治技术 | 第32-39页 |
3.8.1 防治指标 | 第32页 |
3.8.2 农业防治 | 第32-33页 |
3.8.3 化学防治 | 第33-39页 |
4 讨论 | 第39-41页 |
5 结论 | 第41-43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7 致谢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