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5页 |
缩略词表 | 第15-19页 |
1 引言 | 第19-22页 |
2 正文 | 第22-213页 |
2.1 中国古代针灸按摩养生保健的文化基原探讨 | 第22-49页 |
2.1.1 预防、摄养重于治疗的卫生思想 | 第23-35页 |
2.1.1.1 中国预防思想的嚆矢 | 第23-28页 |
① 萌芽与起源 | 第23-24页 |
② 预防的方法与目的 | 第24-28页 |
2.1.1.2 预防与养重于治的保健思想在医学中 | 第28-35页 |
2.1.2 中国先民对长生不死的追求 | 第35-49页 |
2.1.2.1 长寿思想与鬼神 | 第35-40页 |
2.1.2.2 不死之国、不死之乡与不死之药 | 第40-43页 |
2.1.2.3 方士觅求长生不死之道 | 第43-45页 |
2.1.2.4 向养生保健的逐步转化 | 第45-49页 |
① 先转而寄托于“节欲” | 第45页 |
② 进一步转向导引、调气、存想、房中等养生,而几种养生方法都已与经络结合起来 | 第45-49页 |
2.2 中国古代针灸养生保健理论与方法研究 | 第49-102页 |
2.2.1 经络养生保健 | 第49-70页 |
2.2.1.1 早期的经络养生保健 | 第49-58页 |
2.2.1.2 渐趋成熟的经络养生保健学说 | 第58-70页 |
①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养生保健上的重要意义 | 第58-63页 |
② 经络的受病及其影响与经络的调理养护 | 第63-66页 |
③ 在经络理论指导下的养生保健导引术 | 第66-70页 |
2.2.2 在针刺理论指导下调整阴阳平衡以防治老化疾病、保健延寿 | 第70-78页 |
2.2.3 养生保健灸 | 第78-102页 |
2.2.3.1 养生保健灸的发端与《黄帝内经》以前的养生保健灸 | 第78-82页 |
2.2.3.2 艾灸养生保健的历史评价及古代几种重要的灸法 | 第82-96页 |
2.2.3.3 古人对养生保健灸的质疑与施灸前后的注意事项 | 第96-102页 |
2.3 中国古代推拿(按摩)养生保健理论与方法研究 | 第102-166页 |
2.3.1 按摩的起源、养生保健机理及其与导引等其他养生保健方法的功能探讨 | 第102-109页 |
2.3.2 “小劳之术”是东方自然养生法精髓之一,而按摩即一种小劳之术 | 第109-112页 |
2.3.3 中国古代养生保健按摩方法及其作用探讨 | 第112-152页 |
2.3.3.1 “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保健预防按摩 | 第113-114页 |
2.3.3.2 头面养生保健按摩方法 | 第114-126页 |
2.3.3.3 腿脚、涌泉及肾俞穴的养生保健按摩方法 | 第126-130页 |
2.3.3.4 阴部、腹部养生保健按摩方法 | 第130-137页 |
2.3.3.5 肢节、不定部位或全身养生保健按摩方法 | 第137-139页 |
2.3.3.6 “清旦未起”、“平旦”清晨之养生保健按摩方法 | 第139-143页 |
2.3.3.7 “夜半子时”或睡醒时的“真人起居”养生保健按摩方法 | 第143-145页 |
2.3.3.8 食后食前按摩、日常起居按摩与四时导引按摩 | 第145-152页 |
2.3.4 养生保健按摩常与其他养生保健手段配合运用 | 第152-157页 |
2.3.5 关于按摩与导引如何界定的结论——要点是“凡有身体不同部位相互接触者即算按摩,不接触者则算导引” | 第157-166页 |
2.4 针灸按摩养生保健的现代科学机理探讨 | 第166-213页 |
2.4.1 按摩养生保健的现代科学机理探讨 | 第167-170页 |
2.4.2 针刺、针刺配合艾灸抗老化实验研究进展概况 | 第170-174页 |
2.4.3 艾灸抗老化实验研究进展概况 | 第174-181页 |
2.4.3.1 艾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网络的调节作用研究 | 第175-178页 |
2.4.3.2 艾灸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调节作用研究 | 第178-179页 |
2.4.3.3 艾灸调节自由基水平作用研究 | 第179-180页 |
2.4.3.4 艾灸调节人体微量与宏量元素含量变化作用研究 | 第180-181页 |
2.4.4 养生保健在现代科学层面上的机理探讨及艾灸所做探索研究 | 第181-213页 |
2.4.4.1 关于人体老化所致组织与表象的衰变及艾灸调节作用方面的探索讨论 | 第181-186页 |
① 时序年龄、生物学年龄及艾灸调节二者偏离度的作用研究 | 第181-184页 |
② 艾灸调节衰老见症、NK细胞活性及T细胞亚群作用研究 | 第184-186页 |
2.4.4.2 人体老化的免疫学说及艾灸调节作用讨论 | 第186-196页 |
① 中老年人细胞免疫退行性变化、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及其艾灸调节作用探讨 | 第186-189页 |
② 艾灸调节体液免疫功能作用研究 | 第189-190页 |
③ 艾灸增强NK细胞、IL-2活性,改善免疫功能紊乱状况作用研究 | 第190-192页 |
④ β-EP广泛的免疫调节及艾灸对血浆β-EP含量的影响研究 | 第192-193页 |
⑤ 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及艾灸的良性调节作用探讨 | 第193-194页 |
⑥ 上皮生长因子的免疫功能及艾灸的良性调节作用研究 | 第194-196页 |
2.4.4.3 人体老化的自由基学说及艾灸调节自由基水平作用讨论 | 第196-200页 |
2.4.4.4 部分微量元素和宏量元素对健康的影响及艾灸调节老年人头发锰锌钙铜铁水平作用研究 | 第200-203页 |
2.4.4.5 人体老化的“血瘀-虚瘀夹杂”学说及艾灸调节老年人血液流变性和红细胞变形能力作用讨论 | 第203-206页 |
2.4.4.6 艾灸调节老年人红细胞膜ATP酶活力作用研究 | 第206-207页 |
2.4.4.7 人体老化的“肾虚”学说及艾灸调节老年人血液尿素氮、肌酐作用研究 | 第207-213页 |
结语 | 第213-219页 |
(一) 研究结果 | 第213-216页 |
(二) 问题与展望 | 第216-219页 |
致谢 | 第219-2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20-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