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成熟胚诱导愈伤再生转化体系的建立及核基质附着序列(MARs)介导的转基因表达

中文摘要第1-8页
英文摘要第8-10页
第一章 水稻遗传转化研究进展(文献综述)第10-29页
 1 水稻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第10-14页
  1.1 原生质体第10-13页
  1.2 悬浮细胞系或部分酶解小细胞团第13-14页
  1.3 成熟胚诱导愈伤及种子胚第14页
 2 外源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第14-23页
  2.1 报告基因第15-17页
   2.1.1 β-葡糖苷酸酶基因第15-16页
   2.1.2 荧光素酶基因第16页
   2.1.3 花色素苷调节剂基因第16页
   2.1.4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第16页
   2.1.5 新酶素磷酸转移酶基因第16-17页
  2.2 选择标记基因第17页
   2.2.1 抗抗生素类第17页
   2.2.2 抗除草剂类第17页
  2.3 启动子第17-21页
   2.3.1 组成型启动子第18-20页
   2.3.2 非组成型启动子第20-21页
  2.4 3'端DNA序列第21页
  2.5 内含子与转基因表达活性第21-23页
 3 水稻遗传转化方法第23-27页
  3.1 PEG介导法第23页
  3.2 电激法第23-24页
  3.3 基因枪法第24页
  3.4 脂质体介导法第24-25页
  3.5 花粉管通道法第25页
  3.6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法第25-26页
  3.7 超声波法第26页
  3.8 显微注射法第26-27页
 4 展望第27-29页
第二章 MAR序列及其介导的转基因表达研究进展(文献综述)第29-36页
 1 MAR序列的结构与功能第30-32页
  1.1 MAR序列的结构特征第30-31页
  1.2 MAR序列的功能特征第31-32页
 2 MAR序列与转基因表达第32-34页
  2.1 MAR序列减少或消除转基因表达的位置效应第33-34页
  2.2 MAR序列可减少同源依赖的转基因失活第34页
  2.3 MAR序列可为转基因表达产生松弛结构域第34页
 3 展望第34-36页
第三章 水稻成熟胚诱导愈伤再生转化体系的建立第36-4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6-39页
  1.1 供试材料及种子预处理第36-37页
   1.1.1 供试材料第36页
   1.1.2 种子预处理第36-37页
  1.2 方法:第37-39页
   1.2.1 水稻成熟胚诱导愈伤分化再生条件优化第37页
   1.2.2 成熟胚诱导愈伤再生培养基激素组合的优化第37-38页
   1.2.3 成熟胚盾片愈伤诱导第38页
   1.2.4 成熟胚盾片愈伤胚性细胞诱导及保持第38页
   1.2.5 成熟胚诱导愈伤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再生第38-3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9-43页
  2.1 水稻成熟胚诱导愈伤分化再生的品种和培养基组合的优化第39-40页
  2.2 水稻成熟胚盾片愈伤组织诱导第40页
  2.3 水稻成熟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保持第40-42页
  2.4 水稻成熟胚诱导愈伤植株再生第42-43页
 3 讨论第43-45页
第四章 MAR序列介导的水稻成熟胚诱导愈伤基因枪遗传转化第45-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6-58页
  1.1 材料第46页
  1.2 方法第46-58页
   1.2.1 表达质粒构建及纯化第46-50页
   1.2.2 转化受体材料制备及转化前预处理第50页
   1.2.3 基因枪转化的方法步骤第50-51页
   1.2.4 转化材料的抗性筛选及Bialaphos抗性愈伤再生成苗第51-52页
   1.2.5 转化再生苗的田间检测及分子检测第52-5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8-67页
  2.1 表达质粒构建及鉴定第58-59页
  2.2 基因枪转化后的抗性筛选及抗性愈伤分化成苗第59-62页
  2.3 转化植株田间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第62-65页
   2.3.1 转化植株田间检测第62-63页
   2.3.2 转化再生植株PCR检测第63-65页
  2.4 转化植株的PCR-Southern和Southern检测第65-66页
   2.4.1 转化植株PCR-Southern检测第65页
   2.4.2 转化植株Southern检测第65-66页
  2.5 转化植株内转基因表达量的Northern分析第66-67页
 3 讨论第67-71页
  3.1 MAR序列介导提高水稻外源基因转化效率第68-69页
  3.2 MAR序列介导增强转基因表达水平第69页
  3.3 MAR序列介导促进转基因表达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9页
附录第79-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创新
下一篇: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