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4页 |
§1.1 引言 | 第7页 |
§1.2 非线性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的两类方法 | 第7-8页 |
§1.3 线性模拟电路符号分析及设计工具发展状况 | 第8-10页 |
§1.4 非线性电路符号仿真的现状和本文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 第10-12页 |
§1.5 本文结构上的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符号分析的算法 | 第14-46页 |
§2.1 引言 | 第14-15页 |
§2.2 非线性网络的数学模型 | 第15页 |
§2.3 非线性高阶微分(算子)方程的建立方法 | 第15-17页 |
·非线性元件的近似解析式 | 第15-16页 |
·非线性高阶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16-17页 |
§2.4 等效小参量法 | 第17-26页 |
·等效小参量法的原理 | 第17-21页 |
·等效小参量法的一般化数学表述 | 第21-26页 |
§2.5 非线性时变系统的符号分析 | 第26-31页 |
§2.6 系统周期解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31-35页 |
·振荡类型的判定方法 | 第31-32页 |
·组合振荡的稳定性分析 | 第32-35页 |
·同相扰动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 | 第35页 |
§2.7 系统非线性传递函数和失真度的计算 | 第35-39页 |
·弱非线性非自治系统 | 第36-37页 |
·强非线性非自治系统 | 第37-39页 |
§2.8 系统解析模型的近似方法 | 第39-46页 |
·系统解析模型的近似概念 | 第39页 |
·符号表达式近似算法的要求 | 第39-40页 |
·近似算法所需的表达式形式 | 第40-42页 |
·公式复杂度定义及近似误差定义 | 第42-43页 |
·近似算法 | 第43-46页 |
第三章 非线性分析程序SAPNC所采用的计算机代数系统简介 | 第46-49页 |
§3.1 计算机代数及系统 | 第46页 |
§3.2 muMATH代数系统的特点与功能 | 第46-47页 |
§3.3 选用该系统的主要原因 | 第47-49页 |
第四章 非线性电路符号分析程序SAPNC框图及功能 | 第49-52页 |
§4.1 SAPNC整体框图 | 第49-50页 |
§4.2 SAPNC的功能 | 第50页 |
§4.3 SAPNC的特 | 第50-52页 |
第五章 SAPNC程序的编制及软件技术 | 第52-73页 |
§5.1 电路的描述语言 | 第52-55页 |
§5.2 电路输入语言的数据结构 | 第55-57页 |
§5.3 电路矩阵方程建立模块 | 第57-66页 |
·各类元件对节点电压矩阵方程的贡献 | 第58-65页 |
·节点电压矩阵方程的变换 | 第65-66页 |
·矩阵方程建立子程序框图 | 第66页 |
§5.4 符号网络函数求取模块—SFUN | 第66-70页 |
·电压传递函数求取子程序 | 第67页 |
·输入导纳求取子程序 | 第67-68页 |
·输出导纳求取子程序 | 第68-69页 |
·转移导纳求取子程序 | 第69-70页 |
§5.5 非线性高阶微分方程建立模块—DEST | 第70-72页 |
·由矩阵方程直接建立微分方程子程序 | 第70-71页 |
·由框图变换原理建立微分方程子程序 | 第71-72页 |
§5.6 非线性高阶微分方程求解模块—SLYDE | 第72页 |
§5.7 周期解稳定性分析模抉—WDT | 第72-73页 |
第六章 复杂模拟电路的符号分析技术及方块图分解法 | 第73-80页 |
§6.1 引言 | 第73页 |
§6.2 电路分块概念 | 第73-74页 |
§6.3 多级反馈电路的分析 | 第74-78页 |
§6.4 多级反馈电路微分方程建立子程序—FEED | 第78-79页 |
§6.5 多变量非线性网络的分析方法 | 第79-80页 |
第七章 应用实例 | 第80-93页 |
§7.1 传递函数求取 | 第80-84页 |
·多级放大器分析 | 第80-81页 |
·有源滤波器分析 | 第81-84页 |
§7.2 子电路解析模型产生 | 第84页 |
§7.3 多级反馈电路微分方程建立 | 第84-89页 |
·并联—电流反馈 | 第84-86页 |
·串联—电流反馈 | 第86-89页 |
§7.4 非线性微分方程求解 | 第89-92页 |
·时不变系统 | 第89-90页 |
·时变系统 | 第90-92页 |
§7.5 周期解稳定性分析 | 第92-93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93-95页 |
§8.1 本文工作的主要贡献 | 第93页 |
§8.2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93-94页 |
§8.2 关于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符号分析程序SAPNC进一步发展的设想 | 第94-95页 |
附录A 线性模拟电路符号仿真技术及应用 | 第95-109页 |
§A.1 符号仿真系统的基本定义 | 第95页 |
§A.2 符号网络函数的类型 | 第95-96页 |
§A.3 符号网络函数的产生方法 | 第96-101页 |
A.3.1 矩阵变换和行列式计算法 | 第97-98页 |
A.3.2 信号流图法 | 第98-99页 |
A.3.3 树列举法 | 第99-100页 |
A.3.4 参数提取法 | 第100页 |
A.3.5 多项式插值法 | 第100-101页 |
A.3.6 不同方法的比较 | 第101页 |
§A.4 电路方程的建立方法及比较 | 第101-102页 |
§A.5 典型程序介绍 | 第102-105页 |
§A.6 模拟电路设计特点及设计自动化的要求 | 第105-107页 |
A.6.1 模拟电路设计特点 | 第105-106页 |
A.6.2 模拟设计自动化的目标和要求 | 第106-107页 |
§A.7 符号仿真在模拟设计中的作用 | 第107-109页 |
附录B 程序框图 | 第109-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6页 |
作者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