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权利表达及其机制建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信访状况研究报告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论 | 第11-30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1-1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4-30页 |
第一章 信访是这样发生的 | 第30-45页 |
一、侯玉宝的故事 | 第30-35页 |
(一) “我的问题怎么解决” | 第30-32页 |
(二) 权利救济的脱节 | 第32-35页 |
二、公民法律意识与权利表达 | 第35-37页 |
(一) 公民权利表达机制的建构意义 | 第35-36页 |
(二) 公民法律意识变迁过程中的权利表达 | 第36-37页 |
三、权利表达的中国现状 | 第37-45页 |
(一) 权利表达与利益表达 | 第37-39页 |
(二) 权利表达的现状 | 第39-45页 |
第二章 看不清的“普洛透斯的脸” | 第45-76页 |
一、侯玉宝故事的新发展 | 第45-48页 |
(一) 表达内容的衍生 | 第45-47页 |
(二) 诉求衍生的方式 | 第47-48页 |
二、谁笑在了最后 | 第48-72页 |
(一) 几次处理决定的分析 | 第48-64页 |
(二) 没有赢家的结果 | 第64-72页 |
三、权利表达变化之分析 | 第72-76页 |
(一) 乡镇政府与社会边界 | 第72-74页 |
(二) 权利表达变异的原因 | 第74-76页 |
第三章 现实版的“丛林规则” | 第76-104页 |
一、什么时候是结局 | 第76-78页 |
二、信访者和基层政府间的博弈游戏 | 第78-92页 |
(一) 博弈论的简要说明 | 第79-81页 |
(二) 一个信访的博弈分析 | 第81-92页 |
三、基层政府和上级机关之间的博弈分析 | 第92-97页 |
(一) 博弈模型分析 | 第92-95页 |
(二) 被理解为“激励”的施压 | 第95-97页 |
四、利益结构与权利表达 | 第97-104页 |
(一) 利益结构的现代转型 | 第97-98页 |
(二) 权利表达的现代转型 | 第98-104页 |
第四章 “零上访”的临潼大拆迁 | 第104-124页 |
一、大拆迁之前 | 第104-112页 |
(一) 政府行动的经济学解释 | 第107-110页 |
(二) 政府行动的法律解读 | 第110-112页 |
二、拆迁博弈的展开 | 第112-118页 |
(一) 拆迁中的具体工作实施 | 第112-116页 |
(二) 政府的策略分析 | 第116-118页 |
三、拆迁之后的思考 | 第118-124页 |
(一) “零上访”的结果 | 第118-119页 |
(二) 程序正义的效应 | 第119-121页 |
(三) 程序正义理念下从主导到服务的政府行为 | 第121-122页 |
(四) 程序正义理念下从压制到疏导的信访理念 | 第122页 |
(五) 程序正义理念下从无序到有序的权利表达 | 第122-124页 |
第五章 信访职业主义何以可能 | 第124-151页 |
一、改革路径的现实分析 | 第124-126页 |
(一) “强化论”与“弱化论” | 第124-125页 |
(二) “废除论”与“折中论” | 第125-126页 |
二、可资借鉴的外地经验 | 第126-133页 |
(一) 基层经验总结 | 第126-130页 |
(二) 对制度建构的启示 | 第130-133页 |
三、信访职业主义的建构路径 | 第133-151页 |
(一) 职业组织和制度建构 | 第134-135页 |
(二) 专门人才的引入 | 第135-137页 |
(三) 信访信息化建设 | 第137-142页 |
(四) 和谐使者 | 第142-146页 |
(五) 数字信息村村通工程 | 第146-148页 |
(六) 信访职业理念的深化——临界理论研究 | 第148-151页 |
结论 反思之后的反思 | 第151-170页 |
一、借域外之眼看中国信访 | 第151-158页 |
(一) 从西文翻译看中国信访 | 第151-152页 |
(二) 相关制度的比较 | 第152-158页 |
二、法治社会中的信访必要 | 第158-170页 |
(一) 作为社会安全阀的信访制度 | 第158-162页 |
(二) 当代中国需要信访制度 | 第162-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2页 |
附:图、表、案例和案例资料索引 | 第182-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