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 第14-25页 |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概述 | 第14-18页 |
(一) 提出背景 | 第14-15页 |
(二) 基本内涵 | 第15-16页 |
(三) 存在基础 | 第16-18页 |
二、本文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解 | 第18-25页 |
(一) 历史承继关系 | 第18-19页 |
(二) 超越司法政策 | 第19-22页 |
(三) 人性价值回归 | 第22-23页 |
(四) 实现路径:刑法情节 | 第23-24页 |
(五) 价值诉求:社会和谐 | 第24-25页 |
第二部分 我国少年刑事司法制度的发展 | 第25-31页 |
一、我国少年刑事司法制度的发展历史 | 第25-26页 |
(一) 初步产生、经验推广阶段 | 第25页 |
(二) 积累经验、全面扩展阶段 | 第25页 |
(三) 巩固提高、规范发展阶段 | 第25-26页 |
(四) 总结完善、系统推进阶段 | 第26页 |
二、我国少年刑事司法制度的发展特点 | 第26-27页 |
(一) 实践促进立法 | 第26页 |
(二) 依附趋于独立 | 第26-27页 |
(三) 单一走向系统 | 第27页 |
(四) 曲折向前发展 | 第27页 |
三、我国少年刑事司法制度的发展现状 | 第27-31页 |
(一) 基本原则 | 第27-29页 |
(二) 组织机构 | 第29页 |
(三) 适用规则 | 第29-30页 |
(四) 制度适用 | 第30页 |
(五) 物质设施 | 第30-31页 |
第三部分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的少年刑事司法制度 | 第31-53页 |
一、宽严相济之宏观视角 | 第31-35页 |
(一) 以宽为主,以严济宽 | 第31-32页 |
(二) 超越刑法,综合发展 | 第32-33页 |
(三) 注重特性,个别处遇 | 第33-34页 |
(四) 个案情节,具体分析 | 第34页 |
(五) 社会价值,追求和谐 | 第34-35页 |
二、宽严相济之微观视角 | 第35-53页 |
(一) 运行主体 | 第35-36页 |
(二) 运行客体 | 第36-40页 |
(三) 运行中介 | 第40-45页 |
(四) 运行结果 | 第45-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