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及其导向管理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选题依据和现实意义 | 第10-14页 |
·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4-15页 |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15-16页 |
·研究设想和方法 | 第16-17页 |
·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舆论、网络舆论及舆论导向 | 第19-27页 |
·舆论 | 第19-23页 |
·国外舆论概念的产生 | 第19-20页 |
·中国舆论概念的发展 | 第20-21页 |
·舆论的定义 | 第21-23页 |
·网络舆论 | 第23-24页 |
·舆论导向 | 第24-27页 |
第三章 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及其表现形式 | 第27-42页 |
·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 | 第27-33页 |
·网络舆论的波动律 | 第27-29页 |
·网络舆论的形成路径 | 第29-30页 |
·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机制的互动 | 第30-33页 |
·网络舆论的典型案例 | 第33-37页 |
·孙志刚事件回放 | 第33-36页 |
·铜须门事件回放 | 第36-37页 |
·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 | 第37-42页 |
·网络评论专栏 | 第38页 |
·新闻跟帖(即时评论) | 第38页 |
·BBS论坛 | 第38-39页 |
·网上签名 | 第39-40页 |
·博客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其影响 | 第42-57页 |
·网络舆论的特点 | 第42-46页 |
·实体性与匿名性 | 第42页 |
·公共性与争议性 | 第42-43页 |
·丰富性与多元性 | 第43页 |
·开放性与互动性 | 第43-44页 |
·即时性和透明性 | 第44页 |
·离散性与聚合性 | 第44-45页 |
·非理性和盲目性 | 第45页 |
·弱权威性 | 第45-46页 |
·网络舆论的影响 | 第46-57页 |
·网络舆论带来的正面影响 | 第46-51页 |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 第51-57页 |
第五章 网络舆论导向的管理进程和问题分析 | 第57-66页 |
·网络舆论的管理进程 | 第57-60页 |
·初创阶段──1999年以前 | 第57-58页 |
·发展阶段──2000年至2002年 | 第58-59页 |
·成熟阶段──2003年至今 | 第59-60页 |
·网络舆论导向管理问题分析 | 第60-66页 |
·制订网络传播政策法规的困境 | 第60-62页 |
·社会控制手段的效能弱化 | 第62-63页 |
·技术手段的缺陷和非技术手段的尴尬 | 第63-64页 |
·商业化运作模式与舆论导向管理的冲突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网络舆论导向管理的对策研究 | 第66-89页 |
·国外网络舆论管理的经验 | 第66-70页 |
·管理归属:以传统媒体管理模式为基础 | 第66页 |
·没有哪个国家真正放弃网络舆论管理 | 第66-67页 |
·国外网络舆论的管理模式:差异性 | 第67-68页 |
·国外网络舆论管理的方式:多元化 | 第68-69页 |
·国外网络舆论管理差异性与多元化的必然性 | 第69-70页 |
·网络舆论导向管理的思路 | 第70-72页 |
·网络舆论导向管理的原则 | 第72-74页 |
·及时反应,掌握主动权 | 第72-73页 |
·正面疏导,讲究针对性 | 第73-74页 |
·平等互动,注重实效性 | 第74页 |
·网络舆论导向管理的具体措施 | 第74-89页 |
·做大做强网络主流媒体,引导网络舆论 | 第74-77页 |
·新老媒体“议程设置”互动,形成舆论“合力” | 第77-78页 |
·构建服务政府,确保信息透明公开 | 第78-80页 |
·组建网评队伍:培养政府的“意见领袖” | 第80-82页 |
·有限实名制:锻造负责任的大国网民 | 第82-84页 |
·立法管理:规范网络舆论的必然趋势 | 第84-86页 |
·行业自律:约束网络舆论的有效途径 | 第86-89页 |
结束语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