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的等离子体氧化及其氧化层性能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铝及其合金的性能及用途 | 第10-11页 |
·氧化铝的性质 | 第11-13页 |
·氧化膜的稳定性 | 第11-12页 |
·氧化铝的晶体特征和性能 | 第12-13页 |
·铝及其合金传统的表面处理技术 | 第13-16页 |
·阳极氧化 | 第13-14页 |
·化学氧化 | 第14页 |
·微弧氧化 | 第14-16页 |
·热氧化 | 第16页 |
·等离子体氧化技术现状 | 第16-22页 |
·等离子体功能、特性 | 第16-18页 |
·等离子体氧化技术现状 | 第18-21页 |
·空心阴极辅助等离子体氧化技术 | 第21-22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第2章 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氧化装置 | 第24-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工艺过程 | 第27-28页 |
·样品的分析表征 | 第28-30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8页 |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28-29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9-30页 |
第3章 氧化层的制备和分析表征 | 第30-50页 |
·实验方案 | 第30页 |
·氧化层颜色 | 第30-32页 |
·SEM表征 | 第32-36页 |
·AFM表征 | 第36-38页 |
·XPS分析 | 第38-43页 |
·空心阴极辅助离子氧化原理 | 第43-46页 |
·活性物质的生成 | 第43-44页 |
·吸附 | 第44-45页 |
·扩散 | 第45-46页 |
·等离子体氧化的动力学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氧化层的微摩擦性能 | 第50-58页 |
·微摩擦实验装置 | 第50-51页 |
·实验方案与结果分析 | 第51-57页 |
·载荷为0.5N的摩擦磨损实验 | 第51-53页 |
·载荷为0.1N的摩擦磨损实验 | 第53-55页 |
·载荷为0.05N的摩擦磨损实验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氧化层的耐蚀性能 | 第58-66页 |
·铝的腐蚀 | 第58-60页 |
·点蚀 | 第58-59页 |
·晶间腐蚀 | 第59-60页 |
·应力腐蚀破裂 | 第60页 |
·实验方案与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浸泡腐蚀20天实验 | 第60-63页 |
·浸泡腐蚀35天实验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