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11页 |
2 工资优先权概述 | 第11-23页 |
·工资优先权的概念 | 第11-13页 |
·优先权的概念 | 第11-12页 |
·工资优先权的内涵 | 第12-13页 |
·工资优先权的历史发展 | 第13-16页 |
·优先权的源起——罗马法 | 第14页 |
·工资优先权的确立——法国民法 | 第14-15页 |
·工资优先权的完善——日本民法 | 第15-16页 |
·工资优先权的性质 | 第16-19页 |
·优先顺位说 | 第16页 |
·特殊效力说 | 第16-17页 |
·债权说 | 第17-18页 |
·担保物权说 | 第18-19页 |
·工资优先权的类型 | 第19-21页 |
·一般工资优先权 | 第19-20页 |
·特别工资优先权 | 第20-21页 |
·工资优先权的意义 | 第21-23页 |
·设立工资优先权制度是注重保护劳动者利益这一世界趋势的要求 | 第21-22页 |
·设立工资优先权制度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 第22页 |
·设立工资优先权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 第22-23页 |
3 工资优先权的理论依据 | 第23-33页 |
·工资优先权存在的法理依据 | 第23-28页 |
·现代民法对实质平等的追求 | 第23-24页 |
·物权公示原则的实质含义 | 第24-26页 |
·工资债权的私法性 | 第26-27页 |
·担保物权体系的完整性 | 第27-28页 |
·工资优先权存在的经济学依据 | 第28-30页 |
·增值理论 | 第28-29页 |
·效用理论 | 第29-30页 |
·工资优先权存在的社会学依据 | 第30-33页 |
·工资债权人的弱势群体地位 | 第30-31页 |
·社会风险分担理论 | 第31-33页 |
4 工资优先权的制度内容 | 第33-52页 |
·工资优先权适用的主体范围 | 第33-35页 |
·什么性质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才能享有工资优先权? | 第33页 |
·什么行业的劳动者享有工资优先权? | 第33-34页 |
·与用人单位处于什么样的劳资关系中的劳动者才享有工资优先权? | 第34-35页 |
·工资优先权适用的工资范围 | 第35-38页 |
·工资优先权适用的工资的类型问题 | 第35-36页 |
·工资优先权适用的工资在时间上的限制问题 | 第36-37页 |
·工资优先权适用的工资在数额上的限制问题 | 第37-38页 |
·优先于工资优先权的权利 | 第38-45页 |
·优先于一般工资优先权的权利 | 第38-42页 |
·优先于特别工资优先权的权利 | 第42-45页 |
·工资优先权对于其具有优先顺位的权利 | 第45-49页 |
·一般工资优先权对于其具有优先顺位的权利 | 第45-47页 |
·特别工资优先权对于其具有优先顺位的权利 | 第47-49页 |
·工资优先权的实现机制 | 第49-52页 |
·行政机制 | 第50页 |
·司法机制 | 第50-51页 |
·社会机制 | 第51-52页 |
5 我国工资优先权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 第52-63页 |
·我国工资优先权制度的缺陷 | 第52-55页 |
·我国工资优先权的立法缺陷 | 第52-53页 |
·我国保护工资优先权相关配套机制的缺失 | 第53-55页 |
·工资优先权立法的完善 | 第55-58页 |
·对工资优先权采取合理的立法方式 | 第55-56页 |
·明确工资优先权适用的主体和工资范围 | 第56-58页 |
·提升工资优先权的效力,明确工资优先权与其他担保特权之间的清偿顺位 | 第58页 |
·保障工资优先权的行政机制的完善 | 第58-60页 |
·建立对用人单位的财产处分行为的监督机制 | 第59页 |
·建立行政强制措施中的工资优先权审查机制 | 第59-60页 |
·保障工资优先权的司法机制的完善 | 第60-61页 |
·建立法院强制执行程序中的工资优先权审查机制 | 第60-61页 |
·完善工资优先权人诉前财产保全机制 | 第61页 |
·保障工资优先权的社会机制的完善 | 第61-63页 |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 第61-62页 |
·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险机制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