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聚氟硅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1 前言 | 第11-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 ·概述 | 第13-14页 |
| ·环硅氧烷的聚合 | 第14-21页 |
| ·开环聚合 | 第14-15页 |
| ·开环机理 | 第15-17页 |
| ·自由离子中心理论 | 第15-16页 |
| ·离子对中心理论 | 第16页 |
| ·多点配位理论 | 第16-17页 |
| ·大离子理论 | 第17页 |
| ·不同环硅氧烷的反应活性 | 第17-18页 |
| ·聚合动力学 | 第18-19页 |
| ·环链平衡 | 第19-20页 |
| ·分子量及分布 | 第20-21页 |
| ·非平衡聚合 | 第20-21页 |
| ·平衡聚合 | 第21页 |
| ·氟硅生胶的合成 | 第21-25页 |
| ·催化剂 | 第21-22页 |
| ·阻滞和促进 | 第22页 |
| ·中和剂 | 第22-23页 |
| ·封端反应 | 第23-24页 |
| ·温度 | 第24页 |
| ·加料方式 | 第24-25页 |
| ·生胶的加工 | 第25-28页 |
| ·分类 | 第25页 |
| ·配方 | 第25-27页 |
| ·补强剂 | 第25页 |
| ·结构控制剂 | 第25-26页 |
| ·硫化剂 | 第26页 |
| ·改性添加剂 | 第26-27页 |
| ·加工工艺 | 第27-28页 |
| ·混炼 | 第27页 |
| ·挤出和压延 | 第27-28页 |
| ·硫化 | 第28页 |
| ·氟硅橡胶的性能 | 第28-31页 |
| ·耐热性能 | 第28页 |
| ·耐低温性能 | 第28-29页 |
| ·耐油性能 | 第29-30页 |
| ·物理机械性能 | 第30-31页 |
| 3 实验部分 | 第31-37页 |
|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31页 |
| ·合成 | 第31-33页 |
| ·单体的精制 | 第31-32页 |
| ·促进剂的处理 | 第32页 |
| ·聚合反应 | 第32-33页 |
| ·反应装置 | 第32页 |
| ·FD_3均聚反应 | 第32-33页 |
| ·D_3均聚反应 | 第33页 |
| ·FD_3/D_3共聚合反应 | 第33页 |
| ·生胶结构和性能表怔 | 第33-34页 |
| ·分子量及其分布 | 第33-34页 |
| ·红外光谱 | 第34页 |
| ·核磁共振 | 第34页 |
| ·热失重 | 第34页 |
| ·生胶的加工交联 | 第34-35页 |
| ·配方 | 第34页 |
| ·塑炼与混炼 | 第34-35页 |
| ·硫化 | 第35页 |
| ·硫化胶结构和性能测试 | 第35-37页 |
| ·凝胶含量 | 第35页 |
| ·平衡溶胀度 | 第35-36页 |
| ·热失重 | 第36-37页 |
| 4 硅氧烷共聚过程环链平衡分析 | 第37-45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反应机理 | 第37-38页 |
| ·聚合物和环体含量的变化 | 第38-44页 |
| ·时间和温度的影响 | 第40-42页 |
| ·FD_3/D_3配比的影响 | 第42-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5 FD_3/D_3阴离子开环共聚物的分子量 | 第45-56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4页 |
| ·杂质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搅拌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加料方式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单体配比的影响 | 第48-51页 |
| ·催化剂的影响 | 第51-52页 |
| ·促进剂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 ·交联共聚单体及封端剂的影响 | 第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6 氟硅胶的结构和性能 | 第56-66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0页 |
| ·生胶结构 | 第56-58页 |
| ·硫化胶结构 | 第58-60页 |
| ·热失重性能 | 第60-65页 |
| ·生胶与硫化胶的对比 | 第60-61页 |
| ·含乙烯基硫化胶热失重性能 | 第61-63页 |
| ·单体配比对硫化胶热失重性能的影响 | 第63-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7 结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