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12页 |
·全球化对义乌的主要影响 | 第9-10页 |
·新一轮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调整对义乌的主要影响 | 第10-11页 |
·区域一体化对义乌的主要影响 | 第11-12页 |
·研究新型义乌城市空间形态的紧迫性 | 第12页 |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2页 |
·研究理论综述 | 第12-17页 |
·城市形态的概念与内涵 | 第12-13页 |
·城市形态构成要素 | 第13-14页 |
·城市空间基本形态 | 第14-15页 |
·城市形态演变的驱动力 | 第15页 |
·城市形态演变机制 | 第15-16页 |
·城市形态演变动力机制理论及思考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7-19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义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阶段 | 第20-33页 |
·义乌历史背景分析 | 第20-25页 |
·义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阶段划分 | 第25-33页 |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阶段一般划分方法 | 第25页 |
·本文对义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阶段划分依据 | 第25-32页 |
(1)、市镇人口 | 第27-29页 |
(2)、小商品市场的规模及经营效益 | 第29-31页 |
(3)、建成区面积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义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 | 第33-52页 |
·奠基阶段义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1982——1991) | 第33-37页 |
·外部形态演变——单中心圈层式 | 第33-34页 |
·义乌城市内部形态演变特征 | 第34-37页 |
(1)、交通——内部网络初成 | 第34-35页 |
(2)、建筑——未有大改观 | 第35-36页 |
(3)、市场建设——三代市场填充主城中心 | 第36-37页 |
·快速增长阶段义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1992——2000) | 第37-43页 |
·外部形态演变——星形 | 第37-39页 |
·义乌城市内部形态演变特征 | 第39-43页 |
(1)、交通——跨江与南北延伸 | 第39-41页 |
(2)、建筑——大为改观 | 第41-42页 |
(3)、市场建设——第四代市场拉动城市向外扩张 | 第42-43页 |
·整合优化阶段义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2001——现今) | 第43-49页 |
·外部形态演变——多核非线性 | 第43-45页 |
·义乌城市内部形态演变特征 | 第45-49页 |
(1)、交通——外围完善与内部拓宽 | 第45-47页 |
(2)、建筑——形式多样 | 第47-48页 |
(3)、市场建设——第五代市场带动城市往东北方向发展 | 第48-49页 |
·义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总结 | 第49-52页 |
第四章 义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与启示 | 第52-61页 |
·义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动力机制 | 第52-58页 |
·城市经济的基础盘活机制 | 第52-55页 |
·城市交通的推动机制 | 第55-57页 |
·城市规划的导向机制 | 第57-58页 |
·义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启示 | 第58-61页 |
·多中心轴向扩张城市形态结构对于高速发展的义乌更具适应性 | 第58-59页 |
·新兴交易场所是决定义乌优先发展轴和生长点的重要因素 | 第59-60页 |
·城市规划的先导性和城市建设管理的有序性是构筑良好城市形态的关键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未来义乌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 第61-73页 |
·义乌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61-63页 |
·义乌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61-62页 |
·原因分析 | 第62-63页 |
·义乌与国际商贸城的差距 | 第63-65页 |
·全球转型大背景下义乌升级、转型的契机 | 第65-68页 |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强劲的趋势 | 第65-66页 |
·人类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中心城市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 | 第66-68页 |
·义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大好契机 | 第68页 |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使义乌"兴商建市"发展战略提升到新的水平 | 第68页 |
·未来义乌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策略 | 第68-73页 |
·主城区形成由三个现代服务业中心构成的东西向城市发展主轴。 | 第69页 |
·内涵式发展,建设节约型城市 | 第69-70页 |
·重点发展镇以及与主城区未连成片的街道 | 第70-71页 |
·在金华——义乌都市圈空间层面上的建议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