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农药残留分析主要方法 | 第10-14页 |
·色谱法 | 第11页 |
·农药的电化学分析 | 第11-14页 |
·血清白蛋白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14-15页 |
·选题思想及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二氯喹啉酸/吡虫啉在玻碳电极上的伏安行为的研究与测定 | 第17-25页 |
·引言 | 第17页 |
·实验部分 | 第17-1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7-18页 |
·实验方法 | 第18页 |
·B-R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18页 |
·电极预处理 | 第18页 |
·电化学方法 | 第1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8-23页 |
·循环伏安曲线 | 第18-19页 |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19-23页 |
·支持电解质的选择 | 第19页 |
·B-R缓冲溶液pH值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19页 |
·富集时间和静止时间的影响 | 第19-20页 |
·扫速的影响 | 第20-21页 |
·电极重现性实验 | 第21页 |
·干扰实验 | 第21页 |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 | 第21-22页 |
·实际样品分析 | 第22-23页 |
·复配农药的测定 | 第22页 |
·对土壤中二氯喹啉酸的测定 | 第22-23页 |
·机理初探 | 第23-24页 |
·电极反应的电子数 | 第23页 |
·电极反应的质子数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聚茜素红膜修饰电极对吡虫啉的测定研究 | 第25-30页 |
·引言 | 第25页 |
·实验部分 | 第25-2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5页 |
·电化学聚合制备聚茜素红膜修饰玻碳电极 | 第25-26页 |
·实验步骤 | 第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0页 |
·吡虫啉在PAR/GCE上的微分脉冲溶出伏安曲线 | 第26页 |
·吡虫啉的测定 | 第26-30页 |
第四章 多菌灵在活化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的研究及测定 | 第30-37页 |
·引言 | 第30页 |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电化学方法 | 第30-31页 |
·活化电极的制备 | 第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5页 |
·制备活化电极的条件选择 | 第31-32页 |
·活化剂的选择 | 第31页 |
·活化剂浓度的选择 | 第31页 |
·电极活化时间的选择 | 第31-32页 |
·多菌灵在活化电极上的伏安特性 | 第32页 |
·多菌灵测定的条件选择 | 第32-35页 |
·支持电解质的选择 | 第32页 |
·B-R缓冲溶液pH值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32-33页 |
·扫速的影响 | 第33-34页 |
·富集时间的影响 | 第34页 |
·电极重现性实验 | 第34页 |
·干扰实验 | 第34页 |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 | 第34-35页 |
·实际样品分析 | 第35页 |
·机理初探 | 第35-36页 |
·电极反应的电子数 | 第35页 |
·电极反应的质子数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嗪草酮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伏安法研究 | 第37-44页 |
·引言 | 第37页 |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电极预处理 | 第37页 |
·电化学方法 | 第37-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1页 |
·微分脉冲吸附伏安曲线 | 第38页 |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38-40页 |
·底液的选择 | 第38页 |
·B-R缓冲溶液pH值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38页 |
·反应时间对体系的影响 | 第38-39页 |
·富集时间和静止时间的影响 | 第39页 |
·扫速的影响 | 第39-40页 |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 | 第40页 |
·重现性实验 | 第40页 |
·干扰实验 | 第40-41页 |
·回收率实验 | 第41页 |
·结合数及结合常数的测定 | 第41-42页 |
·电荷转移系数α | 第41页 |
·求算BSA—M的结合数和结合常数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致谢 | 第52页 |